靡靡之声 |
拼音 mí mí zhī shēng 注音 ㄇ一ˊ ㄇ一ˊ ㄓ ㄕㄥ 解释 同“靡靡之音”。 出处 《南史·宋纪中·前废帝》:“事毕,将奏靡靡之声。” 例子 现代流行乐曲不乏靡靡之声 用法 作主语、宾语;指庸俗音乐。 感情 靡靡之声是贬义词。 繁体 靡靡之聲 近义 靡靡之音 英语 coaxing tune |
一犬吠影,百犬吠声 |
拼音 yī quǎn fèi yǐng,bǎi quǎn fèi shēng 注音 一 ㄑㄨㄢˇ ㄈㄟˋ 一ㄥˇ,ㄅㄞˇ ㄑㄨㄢˇ ㄈㄟˋ ㄕㄥ 解释 吠:狗叫。比喻随声附和,没有主见,凑热闹。 出处 梁启超《新民说》第九节:“谚曰:‘一犬吠影,百犬吠声’,悲哉!” 例子 季羡林《为胡适说几句话》:“一犬吠影,百犬吠声,这群走狗一拥而上。” 用法 作定语、分句;影射人没主见。 感情 一犬吠影,百犬吠声是贬义词。 繁体 一犬吠影,百犬吠聲 近义 一犬吠形,群犬吠声 |
消声灭迹 |
拼音 xiāo shēng miè jì 注音 ㄒ一ㄠ ㄕㄥ ㄇ一ㄝˋ ㄐ一ˋ 解释 不公开讲话,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不再出现。 出处 《艺文类聚》卷三六引北周庚信《五月披裘负薪画赞》:“禽巢欲远,鱼穴惟深,消声灭迹,何必山林!” 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感情 消声灭迹是中性词。 繁体 消聲滅跡 近义 消声匿迹、消声匿影、声销迹灭 英语 keep out of the way |
气竭声澌 |
拼音 qì jié shēng sī 注音 ㄑ一ˋ ㄐ一ㄝˊ ㄕㄥ ㄙ 解释 见“气竭声嘶”。 出处 《辛亥革命·关于南北议和的清方档案》:“气竭声澌,不知所云。”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的状态。 感情 气竭声澌是中性词。 繁体 氣竭聲澌 近义 气竭声嘶 |
声希味淡 |
拼音 shēng xī wèi dàn 注音 ㄕㄥ ㄒ一 ㄨㄟˋ ㄉㄢˋ 解释 指平淡无奇,没有什么名声。有曲高和寡,不为人知之意。 出处 清 蒋士铨《空谷香 哄笺》:“人间声希味淡半世间,分明唤我返白雪。” 例子 此十一年间,表面上之克林威尔,其声希味淡也若此,而后此轰天裂地之克林威尔又何以称焉。梁启超《新英国巨人克林威尔传》 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 声希味淡是中性词。 繁体 聲希味淡 |
音声如钟 |
拼音 yīn shēng rú zhōng 注音 一ㄣ ㄕㄥ ㄖㄨˊ ㄓㄨㄥ 解释 声音像钟声一样响亮。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卢植传》:“身长八尺二寸,音声如钟。” 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人说话等。 感情 音声如钟是中性词。 繁体 音聲如鐘 近义 声如洪钟 |
空谷传声 |
拼音 kōng gǔ chuán shēng 注音 ㄎㄨㄥ ㄍㄨˇ ㄔㄨㄢˊ ㄕㄥ 解释 谷:山谷。人在山谷中发出音响;立即可以听到回声。比喻很快有所反响。 出处 南朝 梁 萧衍《净业赋》:“若空谷之应声,似游形之有影。” 例子 空谷传声,虚堂习听。(南朝梁 周兴嗣《千字文》) 正音 “传”,不能读作“zhuàn”。 辨形 “声”,不能写作“生”。 用法 偏正式;作宾语;形容说话、做事立刻就有效应。 感情 空谷传声是中性词。 繁体 空谷傳聲 近义 立竿见影 反义 杳 |
慢声细语 |
拼音 màn shēng xì yǔ 注音 ㄇㄢˋ ㄕㄥ ㄒ一ˋ ㄩˇ 解释 形容说话时声音轻柔。 出处 罗广斌《红岩》第12章:“老大哥看出牢房里只剩他两人时,就慢声细语地问他。” 例子 凌叔华《古韵》:“她慢声细语地说:‘我真想一死了之。人只有死了,才会忘记一切。’” 用法 作谓语、状语;用于说话等。 感情 慢声细语是中性词。 繁体 慢聲細語 近义 轻言细语 反义 粗声粗气 英语 speak in a mild tone |
大声疾呼 |
拼音 dà shēng jí hū 注音 ㄉㄚˋ ㄕㄥ ㄐ一ˊ ㄏㄨ 解释 疾:急。急切地大声呼喊;以引起注意或警觉。现多指就某一问题向社会发出了强烈的呼吁。 出处 唐 韩愈《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行且不息,以蹈于穷饿之水火,其既危且亟矣,大其声而疾呼矣。” 例子 我们可以大声疾呼,而不要隐晦曲折,使人民大众不易看懂。(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辨形 “疾”,不能写作“急”。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引起人们注意 |
掷地金声 |
拼音 zhì dì jīn shēng 注音 ㄓˋ ㄉ一ˋ ㄐ一ㄣ ㄕㄥ 解释 金:钟罄之类的乐器。比喻文章词藻优美。 出处 《晋书 孙绰传》:“卿试掷地,当作金石声也。” 例子 清 黄周星《补张灵崔莹合传》:“佳哉,掷地金声也。”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含褒义。 感情 掷地金声是褒义词。 繁体 擲地金聲 近义 掷地赋声 反义 无声无息 |
绘声绘形 |
拼音 huì shēng huì xíng 注音 ㄏㄨㄟˋ ㄕㄥ ㄏㄨㄟˋ ㄒ一ㄥˊ 解释 绘:描绘,描摹。形容叙述或描写生动逼真 出处 孙犁《澹定集·读作品记》:“有些爱情的描写,虽是竭力绘声绘形,实在没有什么美的新意在其中。” 例子 这28个字绘声绘形地刻画出一幅古代美人图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演讲等。 感情 绘声绘形是中性词。 繁体 繪聲繪形 近义 绘声绘色、绘声写影 |
颂声载道 |
拼音 sòng shēng zǎi dào 注音 ㄙㄨㄥˋ ㄕㄥ ㄗㄞˇ ㄉㄠˋ 解释 赞颂之声充满道路。极言称赞者多。 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4回:“不但山西百姓颂声载道,就是山西官员,从巡抚以下,也没有一个不感激他的。” 例子 李烈钧《辛亥革命及督赣时期·辛亥革命》:“邀请商会派人会同发还原主认领,秩序井然,一时颂声载道。” 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 颂声载道是中性词。 繁体 頌聲載道 近义 交口称赞 反义 怨声载道 英语 wi |
声张势厉 |
拼音 shēng zhāng shì lì 注音 ㄕㄥ ㄓㄤ ㄕˋ ㄌ一ˋ 解释 张:伸张,扩张;厉:猛烈。指声势烜赫。 出处 清·曾国藩《送谢吉人之官江左序》:“是时何坤柄国,声张势厉,家奴称高车横行都市无所惮。” 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 声张势厉是中性词。 繁体 聲張勢厲 |
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
拼音 rú wéi qí shēng,rú jiàn qí rén 注音 ㄖㄨˊ ㄨㄟˊ ㄑ一ˊ ㄕㄥ,ㄖㄨˊ ㄐ一ㄢˋ ㄑ一ˊ ㄖㄣˊ 解释 象听到他的声音,象见到他本人一样。形容对人物的刻画和描写非常生动逼真。 出处 唐 韩愈《独孤申叔哀辞》:“濯濯其英,晔晔其光,如闻其声,如见其容。” 例子 这部小说的人物描写生动细腻,读来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用法 复句式;作谓语、分句;形容非常生动。 感情 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是中性词。 繁体 如聞其聲,如見其人 近义 栩 |
死声活气 |
拼音 sǐ shēng huó qì 注音 ㄙˇ ㄕㄥ ㄏㄨㄛˊ ㄑ一ˋ 解释 阴阳怪气的声音。 出处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96回:“鹊噪檐前不肯休,死声活气没来由。” 用法 作宾语、状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 死声活气是中性词。 繁体 死聲活氣 近义 有气无力 |
狐听之声 |
拼音 hú tīng zhī shēng 注音 ㄏㄨˊ ㄊ一ㄥ ㄓ ㄕㄥ 解释 指冰下水流之声。 出处 《水经注·河水一》引《述征记》:“冰始合,车马不敢过,要须狐行,云此物善听,冰下无水乃过,人见狐行方渡。”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狐之为兽,又多猜疑,故听河冰无流水声,然後敢渡。” 例子 别浦宵凝,狐听之声乍绝;回汀晓合,虫疑之质俄生。唐·林滋《阳冰赋》 用法 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 狐听之声是中性词。 繁体 狐聽之聲 |
阒无人声 |
拼音 qù wú rén shēng 注音 ㄑㄨˋ ㄨˊ ㄖㄣˊ ㄕㄥ 解释 谓静寂得没有一点人声。 出处 清·东轩主人《述异记·僵尸鬼》:“趋至,则破屋前后二间,阒无人声。” 例子 这地方十分安静,阒无人声,让人害怕 用法 作谓语、定语;形容安静。 感情 阒无人声是中性词。 繁体 闃無人聲 近义 阒若无人 |
声色并厉 |
拼音 shēng sè bìng lì 注音 ㄕㄥ ㄙㄜˋ ㄅ一ㄥˋ ㄌ一ˋ 解释 声色:声音和脸色。说话时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敦声色并厉,欲以威力便从己。”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说话的语气。 感情 声色并厉是中性词。 繁体 聲色並厲 近义 声色俱厉 反义 和颜悦色 英语 come down somebody like a hundred of bricks |
声泪俱下 |
拼音 shēng lèi jù xià 注音 ㄕㄥ ㄌㄟˋ ㄐㄨˋ ㄒ一ㄚˋ 解释 俱:都。一边诉说;一边哭泣。形容极其悲痛、哀伤的样子。 出处 《晋书 王彬传》:“音辞慷慨,声泪俱下。” 例子 他讲到激昂时,声泪俱下。(邹韬奋《经历 高等法院》) 辨形 “俱”,不能写作“惧”。 辨析 声泪俱下与“痛哭流涕”有别:声泪俱下侧重于形容激动;“痛哭流涕”侧重于形容痛苦。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状语、补语;含褒义。 谜语 哭诉 感情 声泪俱下是褒义词。 繁体 |
下气怡声 |
拼音 xià qì yí shēng 注音 ㄒ一ㄚˋ ㄑ一ˋ 一ˊ ㄕㄥ 解释 下气:态度恭顺:怡声:声音和悦。形容声音柔和,态度恭顺。 出处 西汉 戴圣《礼记 内则》:“及所,下气怡声,问衣燠寒。” 例子 韦君宜《似水流年·乘公路汽车旅行记》:“我走上前去,下气怡声提出我的要求,说明我的要求,说明我的情况。”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形容声音柔和,态度恭顺。 感情 下气怡声是褒义词。 繁体 下氣怡聲 近义 下气怡色 反义 恶声恶气、横眉 |
气咽声丝 |
拼音 qì yè shēng sī 注音 ㄑ一ˋ 一ㄝˋ ㄕㄥ ㄙ 解释 咽:阻塞。呼吸困难,声音细微。形容极度虚弱。 出处 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三折:“打的你气咽声丝。” 用法 作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 气咽声丝是贬义词。 繁体 氣咽聲絲 |
大张声势 |
拼音 dà zhāng shēng shì 注音 ㄉㄚˋ ㄓㄤ ㄕㄥ ㄕˋ 解释 大造声势,扩大影响。 出处 《宋史·李师中传》:“今修筑必广发兵,大张声势。” 例子 高阳《胡雪岩全传·红顶商人》:“李鸿章的心思与左宗棠大致相同,有意大张声势,将进攻湖州一役,看得不下如金陵之复。”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大造声势。 感情 大张声势是中性词。 繁体 大張聲勢 近义 大张旗鼓、大造声势 反义 默默无闻 英语 to give wide publicity to(in a big way) |
有声无气 |
拼音 yǒu shēng wú qì 注音 一ㄡˇ ㄕㄥ ㄨˊ ㄑ一ˋ 解释 ①形容人气息奄奄。②形容说话无精打采。 出处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一:“王禄多说了几句话,渐渐有声无气,挨到黄昏,只有出的气,没有入的气,呜呼哀哉,伏维尚飨。” 例子 她往年说话,有声无气;现在她一开口,隔巷也能听到她的声音。《花城》1981年第5期 用法 作谓语、状语、定语;用于说话等。 感情 有声无气是中性词。 繁体 有聲無氣 近义 有声没气 反义 铿锵有力 |
屏气吞声 |
拼音 píng qì tūn shēng 注音 ㄆ一ㄥˊ ㄑ一ˋ ㄊㄨㄣ ㄕㄥ 解释 犹言忍气吞声。 出处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39卷:“贫儿屏气吞声,蹲踞墙外,又被群狗嚎吠。”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不敢出声抗争。 感情 屏气吞声是中性词。 繁体 屏氣吞聲 近义 忍气吞声 反义 忍无可忍 |
飞声腾实 |
拼音 fēi shēng téng shí 注音 ㄈㄟ ㄕㄥ ㄊㄥˊ ㄕˊ 解释 飞:飞扬;腾:上升。指名声和实际都好。 出处 《周书 邵惠公颢等传论》:“其茂亲则有鲁卫、梁楚,其疏属则有凡蒋、荆燕,咸能飞声腾实,不泯于百代之后。” 例子 《北史·周宗室传》:“咸能飞声腾实,不灭于百代之后。”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指名声和实际都好。 感情 飞声腾实是中性词。 繁体 飛聲騰實 英语 be reputed and rise up to prosperit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