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羊攻虎 |
拼音 qū yáng gōng hǔ 注音 ㄑㄨ 一ㄤˊ ㄍㄨㄥ ㄏㄨˇ 解释 驱:赶。驱赶羊群去进攻老虎。形容以弱敌强,力量悬殊,必遭覆灭。 出处 《史记·张仪列传》:“且夫为从者,无以异于驱群羊而攻猛虎,虎之与羊不格明矣。今王不与猛虎而与群羊,臣窃以为大王之计过也。”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力量悬殊。 感情 驱羊攻虎是中性词。 繁体 驅羊攻虎 近义 以卵击石 |
攻守同盟 |
拼音 gōng shǒu tóng méng 注音 ㄍㄨㄥ ㄕㄡˇ ㄊㄨㄥˊ ㄇㄥˊ 解释 原指国与国之间订立盟约,战时彼此联合进攻或防卫。现多指坏人互相订约,为掩盖罪恶而一致行动。 出处 清 梁启超《中国外交方针私议》:“日本既与英结英日同盟,及日俄战役方酣,又与韩结日韩攻守同盟。” 例子 战国时期,六国订立攻守同盟,联合抗秦。 用法 偏正式;作宾语;指同伙间的串通合作。 感情 攻守同盟是中性词。 英语 offensive and defensive alliance(pact to shield each other) |
攻瑕索垢 |
拼音 gōng xiá suǒ gòu 注音 ㄍㄨㄥ ㄒ一ㄚˊ ㄙㄨㄛˇ ㄍㄡˋ 解释 批评不足,寻找缺点。 出处 清·王晫《今世说·规箴》:“吾侪本相好,攻瑕索垢,当猛鸷如寇雠,毋留纤尘,为后人口实。” 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 攻瑕索垢是中性词。 |
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
拼音 gōng qí yī diǎn,bù jí qí yú 注音 ㄍㄨㄥ ㄑ一ˊ 一 ㄉ一ㄢˇ,ㄅㄨˋ ㄐ一ˊ ㄑ一ˊ ㄩˊ 解释 对于人或事不从全面看,只是抓住一点就攻击。多指有偏见的批评。 出处 《新华半月刊》1959年第2期:“那些还不觉悟的人就冷眼旁观,吹毛求疵,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用法 复句式;作分句;指有偏见的批评。 感情 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是中性词。 繁体 攻其一點,不及其餘 英语 attack somebody for a single fault without considering the whole 日语 一点(いってん)を |
首尾夹攻 |
拼音 shǒu wěi jiā gōng 注音 ㄕㄡˇ ㄨㄟˇ ㄐ一ㄚ ㄍㄨㄥ 解释 夹:从两个相反方面来的。前后两方面同时攻击。 出处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90回:“乾佑遣将,率精骑数万,从山南转出官军之后,首尾夹攻,官军骇乱,大败而奔。” 用法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战争或处事。 感情 首尾夹攻是中性词。 繁体 首尾夾攻 近义 前后夹攻 |
反攻倒算 |
拼音 fǎn gōng dǎo suàn 注音 ㄈㄢˇ ㄍㄨㄥ ㄉㄠˇ ㄙㄨㄢˋ 解释 指被打倒的阶级敌人或反动势力纠集起来向革命人民进行反扑报复。 出处 丁玲《在严寒的日子里》第四章:“哪里只是当干部的才受压迫,才怕地主反攻倒算,才要躲出去。” 例子 穆欣《南线巡回·在中央红色区域》:“地主及其走狗和反动派勾结在一起,对群众进行反攻倒算,任意欺侮劳动人民。”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坏势力等。 感情 反攻倒算是贬义词。 近义 卷土重来、 |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
拼音 yǐ zǐ zhī máo,gōng zǐ zhī dùn 注音 一ˇ ㄗˇ ㄓ ㄇㄠˊ,ㄍㄨㄥ ㄗˇ ㄓ ㄉㄨㄣˋ 解释 子:对别人的称呼;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挡住敌人刀箭的牌。比喻拿对方的观点、方法或言论来反驳对方。 出处 先秦 韩非《韩非子 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例子 菲薄古书者,惟读过古书者最有力 |
大肆攻击 |
拼音 dà sì gōng jī 注音 ㄉㄚˋ ㄙˋ ㄍㄨㄥ ㄐ一 解释 用不实或过分之辞对人大加攻击。 出处 例子 他大肆攻击她的时髦论调 用法 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打击。 感情 大肆攻击是中性词。 繁体 大肆攻撃 近义 大举进攻 英语 wantonly vilify(launch unbridled attack against;vigorous attack) 俄语 разнузданно нападать 法语 attaques déchainées(attaquer sans vergogne) |
群起而攻之 |
拼音 qún qǐ ér gōng zhī 注音 ㄑㄨㄣˊ ㄑ一ˇ ㄦˊ ㄍㄨㄥ ㄓ 解释 大家都起来攻击它,反对它。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例子 他品行恶劣,难怪大家会群起而攻之,他这是咎由自取。 用法 复句式;作宾语、分句;含贬义。 感情 群起而攻之是贬义词。 繁体 羣起而攻之 近义 群起攻击 英语 rally together to attack 俄语 все ополчились на когочто 日语 群起して力を合わせて攻撃(こうげき)する |
攻苦茹酸 |
拼音 gōng kǔ rú suān 注音 ㄍㄨㄥ ㄎㄨˇ ㄖㄨˊ ㄙㄨㄢ 解释 谓劳苦艰辛。 出处 明·袁宏道《寿洪太母七十序》:“母攻苦茹酸,和丸课子。” 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 攻苦茹酸是中性词。 近义 攻苦如酸 |
攻无不取,战无不胜 |
拼音 gōng wú bù qǔ,zhàn wú bù shèng 注音 ㄍㄨㄥ ㄨˊ ㄅㄨˋ ㄑㄨˇ,ㄓㄢˋ ㄨˊ ㄅㄨˋ ㄕㄥˋ 解释 没有攻占不下来的。形容力量无比强大。 出处 《战国策·秦策二》:“是知秦战未尝不胜,攻未尝不取,所当未尝不破也。” 例子 中国人民解放军攻无不取,战无不胜,所向披靡。 用法 作谓语、定语、分句;形容力量无比强大。 感情 攻无不取,战无不胜是中性词。 繁体 攻無不取,戰無不勝 近义 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
以毒攻毒 |
拼音 yǐ dú gōng dú 注音 一ˇ ㄉㄨˊ ㄍㄨㄥ ㄉㄨˊ 解释 攻:治。用毒药治病毒。喻指用对方使用的厉害手段制服对方。 出处 宋 罗泌《路史 有巢氏》:“而劫痼改积,巴菽殂葛犹不得而后之以毒攻毒,有至仁焉。” 例子 以毒攻毒,反而证明了反对白话者自己的不识字,不通文。(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 从“别字”说开去》) 正音 “毒”,不能读作“méi”。 辨形 “攻”,不能写作“功”。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 歇后语 七寸 |
攻过箴阙 |
拼音 gōng guò zhēn què 注音 ㄍㄨㄥ ㄍㄨㄛˋ ㄓㄣ ㄑㄩㄝˋ 解释 指责过错,针砭缺失。 出处 晋·葛洪《抱朴子·汉过》:“进则切辞正论,攻过箴阙;退则端诚杜私,知无不为者。” 用法 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 攻过箴阙是中性词。 繁体 攻過箴闕 |
攻瑕蹈隙 |
拼音 gōng xiá dǎo xì 注音 ㄍㄨㄥ ㄒ一ㄚˊ ㄉㄠˇ ㄒ一ˋ 解释 瑕:瑕疵;蹈:踩。攻击瑕疵,蹈住缝隙。比喻利用对方的弱点进行攻击。 出处 章炳麟《读 》:“忠愤者因是以攻瑕蹈隙,欲致届幕府而先倡攮夷之议。” 用法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行动策略。 感情 攻瑕蹈隙是中性词。 |
以守为攻 |
拼音 yǐ shǒu wéi gōng 注音 一ˇ ㄕㄡˇ ㄨㄟˊ ㄍㄨㄥ 解释 用防御作为击破敌人的手段。 出处 宋·秦观《边防策下》:“盖充国以先零穷寇,急与之角,则中国必有馈挽转输之劳,故罢骑留屯而图以期月,此则以守为攻者也。” 例子 我军决定暂时以守为攻,消耗敌人兵力,然后再集中力量突过河去,全歼敌人。李天银《扼住敌人的咽喉》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战争或处事。 感情 以守为攻是中性词。 繁体 以守為攻 |
攻无不克 |
拼音 gōng wú bù kè 注音 ㄍㄨㄥ ㄨˊ ㄅㄨˋ ㄎㄜˋ 解释 克:攻下。没有攻占不下来的。形容力量无比强大。 出处 清 百一居士《壶天录》上卷:“古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端赖吾能用兵之将,求之于今,邈不可得。” 例子 中国人民解放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所向披靡。 用法 兼语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力量无比强大。 感情 攻无不克是中性词。 繁体 攻無不剋 近义 战无不胜 反义 望风而逃 英语 all-conquering(evervictorious) 俄语 всепобеждáющи |
出其不意,攻其无备 |
拼音 chū qí bù yì,gōng qí wú bèi 注音 ㄔㄨ ㄑ一ˊ ㄅㄨˋ 一ˋ,ㄍㄨㄥ ㄑ一ˊ ㄨˊ ㄅㄟˋ 解释 原指出兵攻击对方不防备的地方。后亦指行动出乎人的意料。 出处 语出《孙子 计》:“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例子 苗子们今日过年,正好出其不意,攻其无备。《儒林外史》第四三回 用法 作宾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 感情 出其不意,攻其无备是中性词。 繁体 出其不意,攻其無備 近义 出其不意,掩其不备 英语 do what somebody doesn't expect and strike wh |
群起攻击 |
拼音 qún qǐ gōng jī 注音 ㄑㄨㄣˊ ㄑ一ˇ ㄍㄨㄥ ㄐ一 解释 很多人一起反对、指责。 出处 梁启超《违制论》:“若其大臣而有假制诏以为护符者耶,则举国群起而攻之。” 例子 对于这种坏人坏事,我们要群起攻击 用法 作谓语、定语、宾语;指集体反对。 感情 群起攻击是中性词。 繁体 羣起攻撃 近义 群起而攻之 英语 rally together to attack(attack in a group) |
攻心为上 |
拼音 gōng xīn wèi shàng 注音 ㄍㄨㄥ ㄒ一ㄣ ㄨㄟˋ ㄕㄤˋ 解释 从思想上瓦解敌人的斗志为上策。 出处 晋 习凿齿《襄阳记》:“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例子 清·朱之瑜《批新序二十条》:“襄子但玩弄之以收民心耳,亦犹孔明之于南蛮,攻心为上也。”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指从思想上瓦解敌人的斗志为上策。 谜语 最好的心理战 感情 攻心为上是中性词。 繁体 攻心為上 英语 It is better to gain the hearts of the people |
以夷攻夷 |
拼音 yǐ yí gōng yí 注音 一ˇ 一ˊ ㄍㄨㄥ 一ˊ 解释 ①使夷人自相攻伐。本是封建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实行的一种民族分化政策。②晚清时,亦指利用西方的科学技术来对付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 出处 《汉书·晁错传》:“以蛮夷攻蛮夷,中国之形也。”颜师古注:“不烦华夏之兵,使其同类互相攻击也。”《明史·李材传》:“给事中唐尧钦等亦言:‘材以夷攻夷,功不可泯。’” 例子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清·魏源《〈海国图志〉序》 |
内外夹攻 |
拼音 nèi wài jiā gōng 注音 ㄋㄟˋ ㄨㄞˋ ㄐ一ㄚ ㄍㄨㄥ 解释 从里、外两方面配合同时进攻。 出处 元·郑廷玉《楚昭公》第一折:“那其间内外夹攻,方能取胜。” 例子 这件事情,须得我同你两个内外夹攻。(郭沫若《屈原》第二幕)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同时进攻。 感情 内外夹攻是中性词。 繁体 内外夾攻 近义 里应外合、内外夹击 英语 attack an enemy simultaneously from within and without 俄语 наступление изнутри и снаружи |
以攻为守 |
拼音 yǐ gōng wéi shǒu 注音 一ˇ ㄍㄨㄥ ㄨㄟˊ ㄕㄡˇ 解释 以:凭借;用。用主动进攻的战略作为积极防御的措施。 出处 宋 陈亮《酌古论 先主》:“且吾又闻之,用兵之道,有攻法,有守法,此用兵之常也;以攻为守,以守为攻,此兵之变也。” 例子 在这次足球比赛中,主队采取了以攻为守的战术。 正音 “为”,不能读作“wèi”。 辨形 “攻”,不能写作“功”。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状语、宾语;用于战斗、政治等。 谜语 先下手为强 感情 以攻 |
近交远攻 |
拼音 jìn jiāo yuǎn gōng 注音 ㄐ一ㄣˋ ㄐ一ㄠ ㄩㄢˇ ㄍㄨㄥ 解释 谓与邻近者交好,而对较远者施用武力。 出处 清·夏燮《中西纪事·互市档案》:“如其怨恨有因,即可加意招徕,供我指臂,此近交远攻之计也。” 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对外交往。 感情 近交远攻是中性词。 繁体 近交遠攻 近义 远攻近交 |
不攻自拔 |
拼音 bù gōng zì bá 注音 ㄅㄨˋ ㄍㄨㄥ ㄗˋ ㄅㄚˊ 解释 拔:攻破。不用攻击就自动破灭。形容情节、论点虚谬,经不起反驳。 出处 《梁书·武帝纪》:“粮食既足,士众稍多,围守两城,不攻自拔,天下之事,卧取之耳。” 用法 作谓语、定语;形容漏洞太多,不堪一击。 感情 不攻自拔是中性词。 近义 不攻自破 反义 无懈可击 英语 collapse of itself |
远交近攻 |
拼音 yuǎn jiāo jìn gōng 注音 ㄩㄢˇ ㄐ一ㄠ ㄐ一ㄣˋ ㄍㄨㄥ 解释 原指对远方国家联合;对邻近国家攻占的外交策略。后来指利用关系转较远的力量来攻击眼前对手的处世手法。 出处 西汉 刘向《战国策 秦策三》:“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 例子 莫若以纳辽之币归之于金,坐复燕云故土,正合远交近攻之计。(清 陈忱《水浒后传》第七回) 辨形 “攻”,不能写作“功”。 用法 联合式;作主语、定语、宾语;用于战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