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优校网! 收藏本页 手机访问
今天是:

含曾字的成语大全

曾字的常见组词有:高曾规矩、曾子杀彘、曾参杀人、曾母投杼、曾不惨然、似曾相识、曾、得未曾有、曾几何时、曾经沧海、曾无与二、还可以根据词语的字数、字的位置、组词是否为成语来分类查看组词信息。

曾字相关信息

  • 拼音zēng
  • 部首
  • 总笔画12画
  • 统一码66FE
  • 五笔ULJF
  • 仓颉CWA
  • 郑码UDLK
  • 四角80606

曾zēngㄗㄥˉ 指与自己中间隔两代的亲属:~祖父。~孙。 古同“增”,增加。

含曾字的词语和解释

词语拼音/解释
高曾规矩 拼音 gāo zēng guī jǔ 注音 ㄍㄠ ㄗㄥ ㄍㄨㄟ ㄐㄨˇ 解释 高曾:祖先;规矩:规则,礼法。指祖先的成法。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固传》:“商修族世之所鬻,工用高曾之规矩。” 用法 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感情 高曾规矩是中性词。 繁体 高曾規榘 近义 祖宗成法、祖宗法度 英语 rules set by ancestors
曾无与二 拼音 céng wú yǔ èr 注音 ㄘㄥˊ ㄨˊ ㄩˇ ㄦˋ 解释 独一无二,没有比得上的。 出处 晋 刘琨《劝进表》:“亿兆攸归,曾无与二。”《晋书 解系孙旂等传论》:“于是武皇之胤,惟有建兴,众望攸归,曾无与二。” 例子 《晋书·贾疋传》:“惟有建兴,众望攸归,曾无与二。”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独一无二。 感情 曾无与二是中性词。 繁体 曾無與二 近义 独一无二、空前绝后 反义 比比皆是 英语 be second to none(one and only)
得未曾有 拼音 dé wèi céng yǒu 注音 ㄉㄜˊ ㄨㄟˋ ㄘㄥˊ 一ㄡˇ 解释 从来没有过。 出处 唐 万齐融《阿育王寺常住田碑》:“阿宝塔之庄严,得未曾有。” 例子 承先生封都给我回信,于“小鬼”实在好象在盂兰节,食饱袋足,得未曾有了。(鲁迅《两地书 七》) 用法 紧缩式;作谓语;指前所未有。 感情 得未曾有是中性词。 近义 前所未有、亘古未有、得未尝有 英语 have never been(without precedent)
似曾相识 拼音 sì céng xiāng shí 注音 ㄙˋ ㄘㄥˊ ㄒ一ㄤ ㄕˊ 解释 好象曾经见过。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 出处 宋 晏殊《浣溪沙》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例子 瞿秋白《赤俄之归途》:“忽然有一位似曾相识的女郎跑来,才为我解围。” 用法 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 感情 似曾相识是中性词。 繁体 佀曾相識 反义 素昧平生 英语 seem to be familiar(seem to have met before)
曾子杀彘 拼音 zēng zǐ shā zhì 注音 ㄗㄥ ㄗˇ ㄕㄚ ㄓˋ 解释 彘:猪。指教育孩子说实话,要以身作则。 出处 战国·韩·韩非《韩非子·外诸说左上》:“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父母说话算数。 感情 曾子杀彘是中性词。 近义 杀彘教子
曾母投杼 拼音 zēng mǔ tóu zhù 注音 ㄗㄥ ㄇㄨˇ ㄊㄡˊ ㄓㄨˋ 解释 指曾参的母亲听到“曾参杀人”的传闻接连三次,便信以为真,投杼而走,谓流言可畏。 出处 《战国策·秦策二》:“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 例子 联以不明,虽有曾母投杼之疑,犹冀言者不信,以为国福。(《三国志 吴书 孙权传》) 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
曾几何时 拼音 céng jǐ hé shí 注音 ㄘㄥˊ ㄐ一ˇ ㄏㄜˊ ㄕˊ 解释 曾:曾经;几何:多少;时:时间。才过了多少时间。指时间过去没有多久。 出处 宋 赵彦端《介庵词 新荷叶》词:“回首分携,光风冉冉菲菲。曾几何时,故山疑梦还非。” 例子 曾几何时,他自己去做了一个小小的官儿回来,而他又劝我去学法政了。(郭沫若《少年时代 反正前后》) 正音 “曾”,不能读作“zēng”。 辨形 “曾”,不能写作“层”。 用法 偏正式;作分句;指时间过去不久。
曾经沧海 拼音 céng jīng cāng hǎi 注音 ㄘㄥˊ ㄐ一ㄥ ㄘㄤ ㄏㄞˇ 解释 曾经:以前经历过;沧海:大海。曾经见过大海。后比喻人见过大世面;眼界很高。 出处 唐 元稹《离思》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例子 老兄是曾经沧海,车皮底下也呆过三天三夜,这一点挤,而且不过两个钟头,不算什么,算不了什么。(茅盾《一个够程度的人》) 正音 “曾”,不能读作“zēng”。 辨形 “沧”,不能写作“苍”。 用法 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曾参杀人 拼音 zēng shēn shā rén 注音 ㄗㄥ ㄕㄣ ㄕㄚ ㄖㄣˊ 解释 比喻流言可畏。 出处 西汉 刘向《战国策 秦策二》:“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 例子 这冤怎申,硬叠成曾参杀人。(清 孔尚任《桃花扇 辞院》) 用法 主谓式;作宾语;含贬义。 感情 曾参杀人是贬义词。 繁体 曾參殺人 近义 流言可畏
曾不惨然 拼音 zēng bù cǎn rán 注音 ㄗㄥ ㄅㄨˋ ㄘㄢˇ ㄖㄢˊ 解释 竟不觉得惨痛。 出处 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 繁体 曾不慘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