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干口燥 |
拼音 chún gān kǒu zào 注音 ㄔㄨㄣˊ ㄍㄢ ㄎㄡˇ ㄗㄠˋ 解释 形容说话过多而出现口干舌燥的现象。 出处 《古乐府·善哉行》:“来日大难,口燥唇干。” 繁体 脣乾口燥 |
推燥居湿 |
拼音 tuī zào jū shī 注音 ㄊㄨㄟ ㄗㄠˋ ㄐㄨ ㄕ 解释 把干的地方让给幼儿,自己睡在湿的地方。形容抚育孩子的辛劳。 出处 《孝经援神契》:“母之于子也,鞠养殷勤,推燥居湿,绝少分甘。” 例子 晋·皇甫谧《自序》:“士安每病,母辄推燥居湿,以复易单。”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感情 推燥居湿是褒义词。 繁体 推燥居濕 近义 推干就湿、居湿推燥 英语 give up a dry place on the bed and lie in a damp one |
炙冰使燥 |
拼音 zhì bīng shǐ zào 注音 ㄓˋ ㄅ一ㄥ ㄕˇ ㄗㄠˋ 解释 炙:烤。用火烤冰,想使它干燥。比喻事情办不到。 出处 晋 葛洪《抱朴子 刺骄》:“欲望肃雍济济,后生有式,是犹炙冰使燥,积灰令炽矣。” 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感情 炙冰使燥是贬义词。 近义 异想天开 |
枯燥无味 |
拼音 kū zào wú wèi 注音 ㄎㄨ ㄗㄠˋ ㄨˊ ㄨㄟˋ 解释 单调呆板;毫无趣味。 出处 毛泽东《反对党八股》:“因此,群众就不欢迎他们枯燥无味的宣传,我们也不需要这样憋脚的不中用的宣传家。” 例子 因此,群众就不欢迎他们枯燥无味的宣传,我们也不需要这样憋脚的不中用的宣传家。(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正音 “枯”,不能读作“gǔ”。 辨形 “燥”,不能写作“躁”;“味”,不能写作“昧”。 辨析 枯燥无味和“索然寡味”;都用来形容 |
唇焦口燥 |
拼音 chún jiāo kǒu zào 注音 ㄔㄨㄣˊ ㄐ一ㄠ ㄎㄡˇ ㄗㄠˋ 解释 焦:干。形容说话过多而口唇干燥。 出处 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用法 作谓语、状语;形容费尽口舌。 感情 唇焦口燥是中性词。 繁体 脣焦口燥 近义 口干舌燥 英语 One's lips and mouth are parched. |
枯燥乏味 |
拼音 kū zào fá wèi 注音 ㄎㄨ ㄗㄠˋ ㄈㄚˊ ㄨㄟˋ 解释 枯燥:单调无趣。指单调缺乏情趣兴味。 出处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四卷第48章:“一个人开车真是枯燥乏味。如果润生在旁边坐着,他们还能说点什么。” 例子 熊召政《张居正》第一卷第16回:“这些枯燥乏味的繁文缛节,实实在在是一种痛苦的折磨。” 用法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口语。 感情 枯燥乏味是贬义词。 近义 枯燥无味 英语 uninteresting |
干燥无味 |
拼音 gān zào wú wèi 注音 ㄍㄢ ㄗㄠˋ ㄨˊ ㄨㄟˋ 解释 味:滋味,趣味。干巴巴的毫无趣味。 出处 艾芜《文学手册·怎样获得文学的工具》:“这首歌,前头三句都是平铺直叙,显得干燥无味,一加尾后一句,便格外明快生动起来。” 例子 孙犁《欧阳修的散文》:“即如《史记》、《汉书》,有些篇章,也是干燥无味的。”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说话或文章等。 感情 干燥无味是贬义词。 近义 枯燥乏味 英语 dryness(as dry as a chip) 日语 無味 |
生发未燥 |
拼音 shēng fà wèi zào 注音 ㄕㄥ ㄈㄚˋ ㄨㄟˋ ㄗㄠˋ 解释 胎发未干。用以指孩童之时。 出处 《宋书 索虏传》:“焘大怒,谓奇曰:‘我生头发未燥,便闻河南是我家地。’”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感情 生发未燥是贬义词。 繁体 生發未燥 近义 乳臭未干 |
口干舌燥 |
拼音 kǒu gān shé zào 注音 ㄎㄡˇ ㄍㄢ ㄕㄜˊ ㄗㄠˋ 解释 非常干渴。多形容天热或说话很多;费尽口舌。 出处 三国 魏 曹植《善哉行》:“来日大难,口燥唇干;今日相乐,皆当喜欢。” 例子 那白氏心中正自烦恼,况且连歌数曲,口干舌燥,声气都乏了,为何肯再唱。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 正音 “干”,不能读作“gàn”。 辨形 “燥”,不能写作“躁”。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补语;指非常干渴。 感情 口干舌燥是中性词。 繁体 |
口燥唇干 |
拼音 kǒu zào chún gān 注音 ㄎㄡˇ ㄗㄠˋ ㄔㄨㄣˊ ㄍㄢ 解释 口腔和嘴唇都干了。形容话说得很多或费尽口舌。 出处 南宋 郭茂倩《乐府诗集 相和歌辞十一 善哉行》:“来日大难,口燥唇干。今日相乐,皆当喜欢。” 例子 袁静《伏虎记》第二回:“指导员跟他平心静气地讲道理,讲得口燥唇干。”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口渴、焦灼或说话过多。 感情 口燥唇干是中性词。 繁体 口燥脣干 近义 口干舌燥 英语 talk one's tongue dry |
水流湿,火就燥 |
拼音 shuǐ liú shī,huǒ jiù zào 注音 ㄕㄨㄟˇ ㄌ一ㄡˊ ㄕ,ㄏㄨㄛˇ ㄐ一ㄡˋ ㄗㄠˋ 解释 水向湿处流,火往干处烧。指物之气质类似必相感应。后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出处 《易 乾》:“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各从其类也。”孔颖达疏:“此二者以形象相感。水流於地,先就湿处;火焚其薪,先就燥处。” 繁体 水流濕,火就燥 |
燥荻枯柴 |
拼音 zào dí kū chái 注音 ㄗㄠˋ ㄉ一ˊ ㄎㄨ ㄔㄞˊ 解释 荻:荻草,似芦苇。干燥的荻草,干枯的柴木。指易燃之物。 出处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13年》:“乃取蒙冲半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豫备走舸,系于其尾。” 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 燥荻枯柴是中性词。 |
口燥喉干 |
拼音 kǒu zào hóu gān 注音 ㄎㄡˇ ㄗㄠˋ ㄏㄡˊ ㄍㄢ 解释 燥:干。形容非常干渴。 出处 老舍《赵子曰》:“直喊到他口燥喉干,心中发空,才打道进城回公寓。”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口语。 感情 口燥喉干是中性词。 近义 舌焦口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