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名道姓 |
拼音 tí míng dào xìng 注音 ㄊ一ˊ ㄇ一ㄥˊ ㄉㄠˋ ㄒ一ㄥˋ 解释 提、道:说。直呼他人姓名,对人不够尊敬。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一回:“这里老太太才说这一个,他又来提名道姓的了。” 例子 老舍《新年醉话》:“既醉,则挑鼻子弄眼,不必提名道姓,而以散文诗冷嘲。” 用法 作谓语、宾语;指直呼他人姓名。 感情 提名道姓是中性词。 近义 指名道姓、题名道姓 反义 含沙射影 英语 mention somebody by name |
更姓改物 |
拼音 gēng xìng gǎi wù 注音 ㄍㄥ ㄒ一ㄥˋ ㄍㄞˇ ㄨˋ 解释 指王朝更迭,改正朔,易服色。 出处 《国语 周语中》:“叔父若能光裕大德,更姓改物,以创制天下,自显庸也。”韦昭注:“更姓,易姓也。改物,改正朔、易服色也。” 例子 曹操阶祸,窃执天衡,残剥海内,怀无君之心。子丕孤竖,敢寻乱阶,盗据神器,更姓改物,世济其凶。三国 蜀 刘禅《出军诏》 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政权更替。 感情 更姓改物是中性词。 近义 改朝换代、改步改玉 |
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
拼音 zì xǔ zhōu guān fàng huǒ,bù xǔ bǎi xìng diǎn dēng 注音 ㄗˋ ㄒㄨˇ ㄓㄡ ㄍㄨㄢ ㄈㄤˋ ㄏㄨㄛˇ,ㄅㄨˋ ㄒㄨˇ ㄅㄞˇ ㄒ一ㄥˋ ㄉ一ㄢˇ ㄉㄥ 感情 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是中性词。 |
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
拼音 xíng bù gēng míng,zuò bù gǎi xìng 注音 ㄒ一ㄥˊ ㄅㄨˋ ㄍㄥ ㄇ一ㄥˊ,ㄗㄨㄛˋ ㄅㄨˋ ㄍㄞˇ ㄒ一ㄥˋ 解释 表示自己是个硬汉,对别人毫无隐瞒。 出处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七回:“我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都头武松的便是!” 例子 金玉舟《赵匡胤》第三章:“你爷爷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感情 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是中性词。 反义 改名换姓 英语 never to conceal one's name |
异姓骨肉 |
拼音 yì xìng gǔ ròu 注音 一ˋ ㄒ一ㄥˋ ㄍㄨˇ ㄖㄡˋ 解释 骨肉:血缘关系相同的人。虽然不同姓但像骨肉兄弟一样亲近。 出处 《魏书》:“尚自少侍从,尽诚竭节,虽云异姓,其犹骨肉。” 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朋友。 感情 异姓骨肉是中性词。 |
称名道姓 |
拼音 chēng míng dào xìng 注音 ㄔㄥ ㄇ一ㄥˊ ㄉㄠˋ ㄒ一ㄥˋ 解释 称:称道。称呼姓名。 出处 《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今日两贼相逢,何用称名道姓,君为芦中之事,我为船上之人,意义足亦可知,富贵不须相忘。” 例子 艾煊《大江风雷》第三部:“军队有军队的规矩,不作兴称名道姓的。”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感情 称名道姓是中性词。 繁体 稱名道姓 近义 提名道姓 |
改姓更名 |
拼音 gǎi xìng gēng míng 注音 ㄍㄞˇ ㄒ一ㄥˋ ㄍㄥ ㄇ一ㄥˊ 解释 改换原来的姓名。多指为了隐瞒原来的身分。同“改名换姓”。 出处 明 无名氏《闹铜台》楔子:“则今日辞别尊兄疾去忙,改姓更名离水乡。”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人改变名字。 感情 改姓更名是中性词。 近义 改名易姓 英语 with an assumed name |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
拼音 zhǐ xǔ zhōu guān fàng huǒ,bù xǔ bǎi xìng diǎn dēng 注音 ㄓˇ ㄒㄨˇ ㄓㄡ ㄍㄨㄢ ㄈㄤˋ ㄏㄨㄛˇ,ㄅㄨˋ ㄒㄨˇ ㄅㄞˇ ㄒ一ㄥˋ ㄉ一ㄢˇ ㄉㄥ 解释 指反动统治者自己可以胡作非为,老百姓却连正当活动也要受到限制。 出处 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第五卷:“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於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例子 可是你“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
改姓易代 |
拼音 gǎi xìng yì dài 注音 ㄍㄞˇ ㄒ一ㄥˋ 一ˋ ㄉㄞˋ 解释 谓朝代改换。泛指政权更替。 出处 《宋书·符瑞志上》:“岁星入太微,内有兵乱,人主以弱。三者,汉改姓易代之异也。” 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政权更替。 感情 改姓易代是中性词。 近义 改朝换代、改朝换姓 |
假名托姓 |
拼音 jiǎ míng tuō xìng 注音 ㄐ一ㄚˇ ㄇ一ㄥˊ ㄊㄨㄛ ㄒ一ㄥˋ 解释 冒充别人姓名。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73回:“俺哥哥不是这般的人,多有依草附木,假名托姓的在外头胡做。” 例子 这篇文章是有人假名托姓所作 用法 作谓语、宾语;指冒名。 感情 假名托姓是中性词。 繁体 叚名托姓 近义 冒名顶替 |
变名易姓 |
拼音 biàn míng yì xìng 注音 ㄅ一ㄢˋ ㄇ一ㄥˊ 一ˋ ㄒ一ㄥˋ 解释 改换了原来的姓名。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货殖列传》:“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 例子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82卷:“但过万日,仍自纵横,变名易姓,升天游岳皆可耳。”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人改变名字。 感情 变名易姓是中性词。 繁体 變名易姓 近义 改名换姓 英语 change one's whole name |
更姓改名 |
拼音 gēng xìng gǎi míng 注音 ㄍㄥ ㄒ一ㄥˋ ㄍㄞˇ ㄇ一ㄥˊ 解释 更:改变。指改换原来的姓名。 出处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八回:“自此更姓改名,削发披淄去了。” 用法 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改换了原来的姓名。 感情 更姓改名是中性词。 近义 更名改姓、改名换姓 英语 with an assumed name |
变姓埋名 |
拼音 biàn xìng mái míng 注音 ㄅ一ㄢˋ ㄒ一ㄥˋ ㄇㄞˊ ㄇ一ㄥˊ 解释 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不让别人知道。 出处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39回:“即将所有金银犒赏三军,涕泣起行,退居濮州雷夏泽中,变姓埋名,农樵为乐。” 例子 施蛰存《黄心大师》:“因此变姓埋名,流浪到临安府去做些小买卖。”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 感情 变姓埋名是中性词。 近义 隐姓埋名、改名换姓 |
改名换姓 |
拼音 gǎi míng huàn xìng 注音 ㄍㄞˇ ㄇ一ㄥˊ ㄏㄨㄢˋ ㄒ一ㄥˋ 解释 改换了原来的姓名。 出处 宋 朱熹《答孙敬甫》:“不必如此隐讳遮藏,改名换姓,欲以欺人,而人不可欺。” 例子 曲波《林海雪原》:“把所有的人混进各大小城市,改名换姓,打入共产党的各要害部门。”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改换了原来的姓名。 感情 改名换姓是中性词。 繁体 改名換姓 近义 改头换面、改名易姓 英语 change one's name and surname |
埋名隐姓 |
拼音 mái míng yǐn xìng 注音 ㄇㄞˊ ㄇ一ㄥˊ 一ㄣˇ ㄒ一ㄥˋ 解释 隐:隐瞒。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不让别人知道。 出处 明·无名氏《杨家将演义》第八卷:“后遂化鹤回家,埋名隐姓,生下你兄弟姊妹,幸今都已长成。” 例子 姜树茂《渔岛怒潮》第七章:“偷偷地逃到石岛,埋名隐姓雇给人家捞海参。”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 感情 埋名隐姓是中性词。 繁体 埋名隱姓 近义 隐姓埋名 反义 抛头露面 英语 conceal one's identity(live in the shad |
高名上姓 |
拼音 gāo míng shàng xìng 注音 ㄍㄠ ㄇ一ㄥˊ ㄕㄤˋ ㄒ一ㄥˋ 解释 高:敬辞。询问人姓名的客气用语。 出处 例子 能告知您的高名上姓吗? 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客气用语。 感情 高名上姓是中性词。 近义 高姓大名 |
尊姓大名 |
拼音 zūn xìng dà míng 注音 ㄗㄨㄣ ㄒ一ㄥˋ ㄉㄚˋ ㄇ一ㄥˊ 解释 “姓名”的尊称。 出处 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二回:“但不知令舅尊姓大名,目今为梁朝什么官职?” 例子 请问你的尊姓大名 用法 联合式;作宾语;含褒义。 谜语 姓名 感情 尊姓大名是褒义词。 近义 尊姓台甫 俄语 Ваша фамилия и имя? |
更名改姓 |
拼音 gèng míng gǎi xìng 注音 ㄍㄥˋ ㄇ一ㄥˊ ㄍㄞˇ ㄒ一ㄥˋ 解释 见“变名易姓”。 出处 元·关汉卿《哭存孝》第二折:“诈传着阿妈将令,着存孝更名改姓,调唆的父亲生嗔,要了头也是干净。” 例子 霍达《穆斯林的葬礼》第八章:“逼着他当真在工作证、户口本上更名改姓。”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改换了原来的姓名。 感情 更名改姓是中性词。 近义 改名换姓、改姓更名、更姓改名 英语 disguise oneself under an alias |
平头百姓 |
拼音 píng tóu bǎi xìng 注音 ㄆ一ㄥˊ ㄊㄡˊ ㄅㄞˇ ㄒ一ㄥˋ 解释 平头:古人不做官的人。指普通百姓。 出处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若是家门口这些做田的,扒粪的,不过是平头百姓。” 例子 古华《芙蓉镇》第一章:“山镇上的平头百姓啊,他们的财产不多。” 用法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普通百姓。 感情 平头百姓是中性词。 繁体 平頭百姓 近义 平民百姓 反义 达官贵人 英语 the common people(commoner) |
二姓之好 |
拼音 èr xìng zhī hǎo 注音 ㄦˋ ㄒ一ㄥˋ ㄓ ㄏㄠˇ 解释 指两家困婚姻关系而成为亲戚。 出处 《礼记·昏义》:“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济后世也。故君子重之。” 例子 唐·白行简《李娃传》:“明日,命媒氏通二姓之好,备六礼以迎之。” 用法 作宾语;指联姻。 感情 二姓之好是中性词。 近义 秦晋之好 英语 connection between two families |
隐名埋姓 |
拼音 yǐn míng mái xìng 注音 一ㄣˇ ㄇ一ㄥˊ ㄇㄞˊ ㄒ一ㄥˋ 解释 同“隐姓埋名”。 出处 元·李爱山《寿阳曲·厌纷》曲:“离京邑,出凤城,山林中隐名埋姓。” 例子 在商州以西的丛山中选一个险要的地方驻定以后,李自成隐名埋姓,不使外人知道他的行踪。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四章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 感情 隐名埋姓是中性词。 繁体 隱名埋姓 近义 隐姓埋名、隐名瞒姓 |
改朝换姓 |
拼音 gǎi cháo huàn xìng 注音 ㄍㄞˇ ㄔㄠˊ ㄏㄨㄢˋ ㄒ一ㄥˋ 解释 见“改朝换代”。 出处 孙中山《民权主义》第一讲:“中国历代改朝换姓的时侯,兵权大的就争王争侯。” 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政权更替。 感情 改朝换姓是中性词。 繁体 改朝換姓 近义 改朝换代 |
扬名显姓 |
拼音 yáng míng xiǎn xìng 注音 一ㄤˊ ㄇ一ㄥˊ ㄒ一ㄢˇ ㄒ一ㄥˋ 解释 扬名天下,为父母增光。 出处 元·秦简夫《东堂老》第二折:“你赍发呵与那个薄弱书生,兀的不扬名显姓,光明动朝廷。” 例子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二卷:“孤寒的便有曾参之孝,伯夷之廉,休想扬名显姓。” 用法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 感情 扬名显姓是中性词。 繁体 揚名顯姓 近义 扬名显亲 |
都头异姓 |
拼音 dū tóu yì xìng 注音 ㄉㄨ ㄊㄡˊ 一ˋ ㄒ一ㄥˋ 解释 最高贵的称呼。 出处 《新唐书·刘悟传》:“兄岌(郭岌),事悟为牙将,常乐滏山秀峻曰:‘我死必将葬此,望气者言其地当三世为都头异姓,河北谓都头异姓,至贵称也。’” 例子 他被人称作都头异姓 用法 作宾语;指至贵的称谓。 感情 都头异姓是中性词。 繁体 都頭異姓 |
顶名冒姓 |
拼音 dǐng míng mào xìng 注音 ㄉ一ㄥˇ ㄇ一ㄥˊ ㄇㄠˋ ㄒ一ㄥˋ 解释 谓冒充他人。 出处 《儒林外史》第四五回:“恐系外乡光棍,顶名冒姓。” 用法 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作假。 感情 顶名冒姓是中性词。 繁体 頂名冐姓 近义 冒名顶替 英语 take the name of anoth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