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靴搔痒 |
拼音 gé xuē sāo yǎng 注音 ㄍㄜˊ ㄒㄩㄝ ㄙㄠ 一ㄤˇ 解释 隔着靴子挠痒痒。原为禅宗用语;比喻领会佛理不够透彻;未能悟境触机。后比喻说话写文章没有抓住主题;不中肯;不贴切;或做事没有抓住关键;不解决问题。 出处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康山契稳禅师》:“曰:‘恁么则识性无根去也?’师曰:‘隔靴搔痒。’” 例子 批语家也必须深入生活,否则,隔靴搔痒的事情,总是难免的吧!(秦牧《鲜荔枝和干荔枝》) 正音 “搔”,不能读作“ |
穿靴戴帽 |
拼音 chuān xuē dài mào 注音 ㄔㄨㄢ ㄒㄩㄝ ㄉㄞˋ ㄇㄠˋ 解释 穿着衣服鞋帽的方式或习惯。比喻在写文章或讲话的前后硬加进一些例行的政治说教。 出处 《雍熙乐府》第五卷:“捷讥的扮官员穿靴戴帽,付净的取欢笑搽土抹灰。” 例子 穿靴戴帽,各有所好 用法 作主语、宾语;指穿着衣服鞋帽的方式或习惯。 感情 穿靴戴帽是中性词。 繁体 穿鞾戴帽 近义 穿鞋戴帽 英语 wear(diacriticize) |
脱靴磨墨 |
拼音 tuō xuē mó mò 注音 ㄊㄨㄛ ㄒㄩㄝ ㄇㄛˊ ㄇㄛˋ 解释 指极力侍侯与讨好文人。 出处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82回:“当殿挥毫,番书草就番人吓。脱靴磨墨,宿憾今朝释。” 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 脱靴磨墨是中性词。 |
毡袜裹脚靴 |
拼音 zhān wà guǒ jiǎo xuē 注音 ㄓㄢ ㄨㄚˋ ㄍㄨㄛˇ ㄐ一ㄠˇ ㄒㄩㄝ 解释 毡袜、裹脚、靴子,都是穿在脚上的东西。比喻彼此都一样。 出处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14回:“而今这银子我也不问是你出是他出,你们原是毡袜裹脚靴,但须要我效劳的来。” 例子 而今这银子我也不问是你出是他出,你们原是毡袜裹脚靴,但须要我效劳的来。(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四回) 用法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彼此都一样。 感情 毡袜裹脚靴是中性词。 繁 |
靴刀誓死 |
拼音 xuē dāo shì sǐ 注音 ㄒㄩㄝ ㄉㄠ ㄕˋ ㄙˇ 解释 指战死沙场的决心。 出处 《旧唐书·李光弼传》:“及是击贼,常纳短刀于靴中,有决死之志,城上面西拜舞,三军感动。” 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 靴刀誓死是中性词。 繁体 鞾刀誓死 |
面似靴皮 |
拼音 miàn sì xuē pí 注音 ㄇ一ㄢˋ ㄙˋ ㄒㄩㄝ ㄆ一ˊ 解释 脸上皮肤如同靴皮。形容满脸皱纹。 出处 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田元均为人宽厚长者,其在三同,深厌干请者,虽不能从,然不欲峻拒之,每温颜强笑之,尝谓人曰:‘作三司使数年,强笑多矣,直笑得面似靴皮。’” 用法 作谓语、状语、定语;指满脸皱纹。 感情 面似靴皮是中性词。 繁体 靣佀鞾皮 |
隔靴爬痒 |
拼音 gé xuē pá yǎng 注音 ㄍㄜˊ ㄒㄩㄝ ㄆㄚˊ 一ㄤˇ 解释 同“隔靴搔痒”。 出处 清·钱大昭《迩言》卷六:“《朱子语类》云:圣人只是识得性。百家纷纷,只是不识性字。扬子鹘鹘突突,荀子又所谓隔靴爬痒。”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人没有抓住关键。 感情 隔靴爬痒是贬义词。 繁体 隔鞾爬癢 近义 隔靴搔痒、隔靴抓痒 英语 scratch an itchy place through the boot |
隔靴抓痒 |
拼音 gé xuē zhuā yǎng 注音 ㄍㄜˊ ㄒㄩㄝ ㄓㄨㄚ 一ㄤˇ 解释 同“隔靴搔痒”。 出处 《续景德传灯录·安德子胜禅师》:“若也扬眉瞬目,又是鬼弄精魂,更或拈拂敲床,大似隔靴抓痒。”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人没有抓住关键。 感情 隔靴抓痒是贬义词。 繁体 隔鞾抓癢 近义 隔靴搔痒、隔靴爬痒 英语 attempt an ineffective solu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