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均力齐 |
拼音 quán jūn lì qí 注音 ㄑㄨㄢˊ ㄐㄨㄣ ㄌ一ˋ ㄑ一ˊ 解释 双方权势相当,不相上下。 出处 晋·袁宏《后汉纪·光武帝纪》:“不同心并力则不能自守,权均力齐又不相率,当推一人为将军,共全五郡,观世变动。” 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矛盾冲突的双方。 感情 权均力齐是中性词。 繁体 権均力齊 近义 权均力敌、权钧力齐 |
力敌势均 |
拼音 lì dí shì jūn 注音 ㄌ一ˋ ㄉ一ˊ ㄕˋ ㄐㄨㄣ 解释 同“力均势敌”。 出处 《宋书·刘穆之传》:“力敌势均,终相吞咀。” 例子 《周书·武帝纪下》:“兵连祸结,力敌势均,疆场之事,一彼一此。” 用法 作定语、宾语;形容双方力量相等。 感情 力敌势均是中性词。 繁体 力敵勢均 近义 势均力敌 反义 天壤之别 英语 be in an equilibrium(Diamond cut diamond.) |
智均力敌 |
拼音 zhì jūn lì dí 注音 ㄓˋ ㄐㄨㄣ ㄌ一ˋ ㄉ一ˊ 解释 谓双方的智略或势力旗鼓相当。 出处 《三国志·魏书·王朗传》:“假使权亲与蜀贼相持,搏战旷日,智均力敌,兵不速决,当须军兴以成其势者,然后宜选持重之将,承寇贼之要,相时而后动,择地而后行,一举更无余事。” 例子 《宣和书谱·行书·虞世南》:“当时与欧阳询皆以书称,议者以谓欧之与虞智均力敌。” 用法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 智均力敌是中性词。 繁体 智均 |
功均天地 |
拼音 gōng jūn tiān dì 注音 ㄍㄨㄥ ㄐㄨㄣ ㄊ一ㄢ ㄉ一ˋ 解释 均:同。功绩与天地等同。形容功劳极大。 出处 南朝·梁·陆倕《石阙铭》:“功均天地,明并日月。”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功劳大。 感情 功均天地是中性词。 近义 功盖天地 |
力均势敌 |
拼音 lì jūn shì dí 注音 ㄌ一ˋ ㄐㄨㄣ ㄕˋ ㄉ一ˊ 解释 双方力量相等,不分高低。 出处 《尹文子》:“两智不能相使,两贤不能相临,两辨不能相屈。力均势敌故力。” 例子 《周书·儒林传·乐逊》:“夫力均势敌,则进德者胜。” 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矛盾冲突的双方。 感情 力均势敌是中性词。 繁体 力均勢敵 近义 势均力敌、力钧势敌 反义 天差地别 英语 a Roland for an Oliver(balance of forces) |
贫富不均 |
拼音 pín fù bù jūn 注音 ㄆ一ㄣˊ ㄈㄨˋ ㄅㄨˋ ㄐㄨㄣ 解释 均:平均。贫穷和富裕很不平均。 出处 《魏书·世祖纪上》:“百姓勤劳,废失农业,遭离水旱,致使生民贫富不均,未得家给人足。” 例子 贫富不均是产生社会动荡的重要原因 用法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社会状况。 感情 贫富不均是中性词。 繁体 貧富不均 近义 贫富悬殊 英语 too much difference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
苦乐不均 |
拼音 kǔ lè bù jūn 注音 ㄎㄨˇ ㄌㄜˋ ㄅㄨˋ ㄐㄨㄣ 解释 均:平均。同样的人享受的待遇却不相同。形容待遇不相等。 出处 《魏书·太武五王列传》:“苦乐不均,羊少狼多,复有蚕食,此之为弊久矣。” 用法 作谓语;形容待遇不相同。 感情 苦乐不均是中性词。 繁体 苦樂不均 英语 an inequitable distribution of the work load |
权均力敌 |
拼音 quán jūn lì dí 注音 ㄑㄨㄢˊ ㄐㄨㄣ ㄌ一ˋ ㄉ一ˊ 解释 见“权均力齐”。 出处 宋·苏轼《代滕甫论西夏书》:“其有能以地与众降者,即以封之……不出一年必有权均力敌内自相疑者。” 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矛盾冲突的双方。 感情 权均力敌是中性词。 繁体 権均力敵 近义 势均力敌、权均力齐 |
鸿均之世 |
拼音 hóng jūn zhī shì 注音 ㄏㄨㄥˊ ㄐㄨㄣ ㄓ ㄕˋ 解释 鸿:大;均:平。指太平盛世。 出处 汉·王褒《四子讲德论》:“夫鸿均之世,何物不乐。” 用法 作主语、宾语;指太平盛世。 感情 鸿均之世是褒义词。 繁体 鴻均之丗 近义 太平盛世 |
势均力敌 |
拼音 shì jūn lì dí 注音 ㄕˋ ㄐㄨㄣ ㄌ一ˋ ㄉ一ˊ 解释 敌:相当。双方力量相等。 出处 晋 袁宏《后汉纪 献帝纪》:“无他远略,又势均力敌,内难必作,吾乘其弊,事可图也。” 例子 这场比赛对阵的双方势均力敌,最终以平局收场。 正音 “均”,不能读作“yūn”。 辨形 “均”,不能写作“军”。 辨析 势均力敌偏重于指力量相等。“不相上下”应用范围更广;指二者在某方面差不多少。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用于矛盾冲突的双方。 谜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