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吐三握 |
拼音 sān tǔ sān wò 注音 ㄙㄢ ㄊㄨˇ ㄙㄢ ㄨㄛˋ 解释 《史记 鲁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后以“三吐三握”为求贤殷切之典。 出处 《史记·鲁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 |
周公吐哺 |
拼音 zhōu gōng tǔ bǔ 注音 ㄓㄡ ㄍㄨㄥ ㄊㄨˇ ㄅㄨˇ 解释 《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后用为在位者礼贤下士之典实。 出处 《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 |
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 |
拼音 yī mù sān zhuō fà,yī fàn sān tǔ bǔ 注音 一 ㄇㄨˋ ㄙㄢ ㄓㄨㄛ ㄈㄚˋ,一 ㄈㄢˋ ㄙㄢ ㄊㄨˇ ㄅㄨˇ 解释 沐:洗头;捉:用手攥住;哺:口中含的食物。洗一次头与吃一顿饭要停顿三次。形容渴求贤才,谦恭下士。形容为延揽贤才而忙碌。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鲁周公世家》:“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用法 作宾语、定语;可分开使用。 感情 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是中性词。 近义 一饭三吐哺、一 |
倾吐衷肠 |
拼音 qīng tǔ zhōng cháng 注音 ㄑ一ㄥ ㄊㄨˇ ㄓㄨㄥ ㄔㄤˊ 解释 完全吐露出内心的真实思想或心理状态 出处 例子 她很想跟你倾吐衷肠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倾诉。 感情 倾吐衷肠是中性词。 繁体 傾吐衷腸 近义 倾心吐胆 英语 breathing out his soul 俄语 изливáть душу |
吃人不吐骨头 |
拼音 chī rén bù tǔ gǔ tóu 注音 ㄔ ㄖㄣˊ ㄅㄨˋ ㄊㄨˇ ㄍㄨˇ ㄊㄡˊ 解释 比喻又残暴,又贪婪。 出处 端木蕻良《曹雪芹》第27章:“但此人一肚子坏水儿,吃人不吐骨头,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只能拉拢,不能得罪。” 例子 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吏部‘文选司’的那些书办,吃人不吐骨头,你可曾先打算过?”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人凶残。 谜语 老虎 感情 吃人不吐骨头是中性词。 繁体 喫人不吐骨頭 英语 ruthless and greedy |
挥沐吐餐 |
拼音 huī mù tǔ cān 注音 ㄏㄨㄟ ㄇㄨˋ ㄊㄨˇ ㄘㄢ 解释 谓礼贤下士。 出处 西汉·韩婴《韩诗外传》第三卷:“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例子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文苑传·高彪》:“昔周公旦,父文兄武,九命作伯,以尹华夏,犹挥沐吐餐,垂接白屋,故周道以隆,天下归德。” 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感情 挥沐吐餐是中性词。 繁体 揮沐吐飱 近义 吐哺握发、握发吐哺 |
谈吐生风 |
拼音 tán tǔ shēng fēng 注音 ㄊㄢˊ ㄊㄨˇ ㄕㄥ ㄈㄥ 解释 谈话机敏风趣。 出处 清·王韬《淞滨琐话·田荔裳》:“则其人殊魁梧俊伟,谈吐生风。” 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说话等。 感情 谈吐生风是中性词。 繁体 談吐生風 近义 谈吐风生 英语 talk and laugh cheerfully 俄语 оживлённо беседовать |
摇首吐舌 |
拼音 yáo shǒu tǔ shé 注音 一ㄠˊ ㄕㄡˇ ㄊㄨˇ ㄕㄜˊ 解释 摇着头,咬住舌头。形容惊讶或害怕得说不出话来。 出处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十卷:“良久,乃摇首吐舌道:‘长公子太不良了。’” 用法 作定语、状语;用于人的表情等。 感情 摇首吐舌是中性词。 近义 摇首咋舌 |
一吐为快 |
拼音 yī tǔ wéi kuài 注音 一 ㄊㄨˇ ㄨㄟˊ ㄎㄨㄞˋ 解释 尽情说出要说的话而感到畅快。 出处 谌容《真真假假》:“仿佛全是他积郁在胸中多时的由衷之言,今日终于得以一吐为快。” 例子 季羡林《爱情》:“但有时又如骨鲠在喉不得不一吐为快耳。”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尽情倾吐。 谜语 醒酒法 感情 一吐为快是中性词。 繁体 一吐為快 近义 不吐不快 英语 feel pleasant after unbosoming |
吐故纳新 |
拼音 tǔ gù nà xīn 注音 ㄊㄨˇ ㄍㄨˋ ㄋㄚˋ ㄒ一ㄣ 解释 原指人体呼吸。呼出二氧化碳;吸进新鲜氧气。后比喻扬弃旧的;吸进新的;不断更新。故:旧的;纳:吸入。 出处 先秦 庄周《庄子 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纳新。” 例子 最人涅伏,吐故纳新,败果既落,新葩欲吐。(鲁迅《集外集 说鈤》) 正音 “吐”,不能读作“tù”。 辨形 “新”,不能写作“心”。 辨析 吐故纳新与“除旧布新”区别在于:吐故纳新可以用来形容人弃恶从善;而“除 |
醉吐相茵 |
拼音 zuì tǔ xiāng yīn 注音 ㄗㄨㄟˋ ㄊㄨˇ ㄒ一ㄤ 一ㄣ 解释 后以这一典故喻指宽以待人必然会有好的回报。 出处 典出《汉书·丙吉传》:“吉驭吏耆酒,数逋荡,尝从吉出,醉欧丞相车上。西曹主吏白欲斥之,吉曰:‘以醉饱之失去士,使此人将复何所容?西曹地忍之,此不过汙丞相车茵耳。’遂不去也。”此驭吏为边郡人,熟悉边事,后来为防务工作提出切实有用的建议。 |
一饭三吐哺 |
拼音 yī fàn sān tǔ bǔ 注音 一 ㄈㄢˋ ㄙㄢ ㄊㄨˇ ㄅㄨˇ 解释 指一顿饭之间,三次停食,以接待宾客。比喻求贤殷切。 出处 《史记 鲁周公世家》:“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勿以国骄人。” 例子 干王恩高量广,不以初交见嫌,不以触犯见罪,虽与周之姬旦,一饭三吐哺, 一沐三握发,无以过也。太平天国 洪仁玕《英杰归真》 用法 作宾语、定 |
呕心吐胆 |
拼音 ǒu xīn tǔ dǎn 注音 ㄡˇ ㄒ一ㄣ ㄊㄨˇ ㄉㄢˇ 解释 呕:吐。形容费尽心血,历尽艰辛。 出处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隐秀》:“呕心吐胆,不足语穷;锻发炼年,奚能喻苦?”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尽力。 感情 呕心吐胆是中性词。 繁体 嘔心吐膽 近义 呕心镂骨 英语 shed one's heart's blood(work one's guts out) |
吐心吐胆 |
拼音 tǔ xīn tǔ dǎn 注音 ㄊㄨˇ ㄒ一ㄣ ㄊㄨˇ ㄉㄢˇ 解释 同“吐肝露胆”。 出处 宋·朱熹《答刘季章书》:“日用之间,应事接物,直是判断得直截分明,而推以及人,吐心吐胆,亦只如此,更无回互。” 用法 作定语、状语;用于比喻句。 感情 吐心吐胆是中性词。 繁体 吐心吐膽 近义 倾心吐胆、吐肝露胆 |
张口吐舌 |
拼音 zhāng kǒu tǔ shé 注音 ㄓㄤ ㄎㄡˇ ㄊㄨˇ ㄕㄜˊ 解释 形容很惊奇的样子。 出处 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大家张口吐舌,忍气吞声,簇拥翠莲上轿。” 用法 作谓语、状语、定语;用于惊讶等。 感情 张口吐舌是中性词。 |
喷珠吐玉 |
拼音 pēn zhū tǔ yù 注音 ㄆㄣ ㄓㄨ ㄊㄨˇ ㄩˋ 解释 嘴里喷吐出珍珠美玉。形容博学多才,出口成章。 出处 例子 他的文才很好,经常喷珠吐玉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人文才好。 感情 喷珠吐玉是中性词。 繁体 噴珠吐玉 近义 咳唾成珠 |
扬眉吐气 |
拼音 yáng méi tǔ qì 注音 一ㄤˊ ㄇㄟˊ ㄊㄨˇ ㄑ一ˋ 解释 扬眉:扬起眉头;吐气:吐出怨气、闷气。形容摆脱压抑心情后的高兴;得意的神情。 出处 唐 李白《与韩荆州书》:“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 例子 只要将来做了八府巡按,妈也就可以扬眉吐气了。(巴金《家》十二) 正音 “吐”,不能读作“tù”。 辨形 “扬”,不能写作“杨”。 辨析 见“眉飞色舞”。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歇后语 |
吐气扬眉 |
拼音 tǔ qì yáng méi 注音 ㄊㄨˇ ㄑ一ˋ 一ㄤˊ ㄇㄟˊ 解释 形容受压抑的心情得以舒展而感到快意。 出处 明·孙仁孺《东郭记·与之大夫》:“吐气扬眉,青云激励,却怜小友尚穷乏。” 例子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82回:“谁想他一朝发达,就吐气扬眉了。”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人的心情。 感情 吐气扬眉是中性词。 繁体 吐氣揚眉 近义 扬眉吐气 英语 feel proud and happy(feel proud and elated) 俄语 вздохнуть полной грудью |
半吐半露 |
拼音 bàn tǔ bàn lù 注音 ㄅㄢˋ ㄊㄨˇ ㄅㄢˋ ㄌㄨˋ 解释 形容说话含糊不清,不直截了当。 出处 《红楼梦》第五十回:“因贾母尚未说明,自已也不好拟定,遂半吐半露告诉贾母道:‘可惜了这孩子没福!前年他父亲就没了。’” 用法 作状语、定语;形容说话含糊。 感情 半吐半露是中性词。 近义 半吞半吐 反义 直截了当 |
吞云吐雾 |
拼音 tūn yún tǔ wù 注音 ㄊㄨㄣ ㄩㄣˊ ㄊㄨˇ ㄨˋ 解释 原形容道士修炼养气,不吃五谷,后形容人吸烟。 出处 《梁书 沈约传》:“始餐霞而吐雾,终凌虚而倒影。” 例子 但我们现在只听说许多人躺着吞云吐雾,却很少见有人象外国水兵似的满街发酒疯。(鲁迅《南腔北调集 家庭为中国之基本》)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含讥讽意味。 歇后语 大烟鬼吸鸦片 感情 吞云吐雾是中性词。 繁体 吞雲吐霧 英语 blow a cloud(smoke opium or cigar) |
吐哺捉发 |
拼音 tǔ bǔ zhuō fā 注音 ㄊㄨˇ ㄅㄨˇ ㄓㄨㄛ ㄈㄚ 解释 见“吐哺握发”。 出处 唐·韩愈《后廿九日复上书》:“今虽不能如周公吐哺捉发,亦宜引而进之,察其所以而去就之,不宜默默而已也。”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爱惜人才。 感情 吐哺捉发是中性词。 繁体 吐哺捉發 近义 吐哺握发 英语 be eager to meet and recruit talented people |
辍食吐哺 |
拼音 chuò shí tǔ bǔ 注音 ㄔㄨㄛˋ ㄕˊ ㄊㄨˇ ㄅㄨˇ 解释 辍:停止;哺:口中的食物。停止用饭,吐出口中含的食物。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汉王辍食吐哺,骂曰:‘竖儒,几败而公事!’” 用法 作谓语;指人饭中发怒。 感情 辍食吐哺是中性词。 繁体 輟食吐哺 反义 狼吞虎咽 英语 stop eating and spit out food in mouth |
轻吞慢吐 |
拼音 qīng tūn màn tǔ 注音 ㄑ一ㄥ ㄊㄨㄣ ㄇㄢˋ ㄊㄨˇ 解释 形容歌唱时声音轻柔,吐词缓慢。 出处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30回:“妥娘唱毕,大家又称赞了一会儿,朱贵儿方在轻吞慢吐,嘹嘹呖呖,唱将起来。” 用法 作谓语、状语;多用于唱歌。 感情 轻吞慢吐是中性词。 繁体 輕吞慢吐 |
吐哺握发 |
拼音 tǔ bǔ wò fà 注音 ㄊㄨˇ ㄅㄨˇ ㄨㄛˋ ㄈㄚˋ 解释 哺:口吕咀嚼着的食物。吃饭时多次吐出口中的食物,洗头时多次把头发握在手中。比喻为了招揽人才而操心忙碌。 出处 西汉 韩婴《韩诗外传》第三卷:“吾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例子 周公在周盛时,天下太平,四夷宾服,犹且吐哺握发,以纳天下贤士。(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八回)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感情 吐哺握发是褒义词。 繁体 吐哺握 |
吐刚茹柔 |
拼音 tǔ gāng rú róu 注音 ㄊㄨˇ ㄍㄤ ㄖㄨˊ ㄖㄡˊ 解释 柔:软;刚:硬。吐出硬的,吃下软的。比喻怕强欺软。 出处 《诗经 大雅 烝民》:“人亦有言,柔则茹之,刚则吐之。” 例子 毛玠清公素履,司马芝忠亮不倾,庶乎不吐刚茹柔。(《三国志 魏志 崔琰等传赞》)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感情 吐刚茹柔是贬义词。 繁体 吐剛茹柔 近义 欺软怕硬、欺弱怕强 反义 锄强扶弱、劫富济贫 英语 avoid the strong and bully the wea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