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避斧钺 |
拼音 bù bì fǔ yuè 注音 ㄅㄨˋ ㄅ一ˋ ㄈㄨˇ ㄩㄝˋ 解释 斧钺:古代的兵器。不躲避斧钺之类的兵器。形容将士英勇无畏,或烈士忠义不屈。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赵充国传》:“愚臣伏计孰甚,不敢避斧钺之诛,昧死陈愚,唯陛下省察。” 例子 臣向来不以面从为忠,故今日不避斧钺,直言苦谏。(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二章)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人勇敢。 感情 不避斧钺是中性词。 繁体 不避斧鉞 近义 视死如归 反义 贪生怕死 英语 not |
甘心鈇钺 |
拼音 gān xīn fū yuè 注音 ㄍㄢ ㄒ一ㄣ ㄈㄨ ㄩㄝˋ 解释 甘心:情愿;鈇钺:同“斧钺”,古代军法杀人的斧子。指甘受刑罚。 出处 清·洪昇《长生殿·献饭》:“谁肯再甘心鈇钺,来奏君王!” 用法 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 感情 甘心鈇钺是中性词。 繁体 甘心鈇鉞 近义 甘心受罚 反义 逃之夭夭 |
不辟斧钺 |
拼音 bù bì fǔ yuè 注音 ㄅㄨˋ ㄅ一ˋ ㄈㄨˇ ㄩㄝˋ 解释 斧钺:古代的兵器。不躲避斧钺之类的兵器。形容将士英勇无畏,或烈士忠义不屈。 出处 《汉书 赵充国传》:“不敢避斧钺之诛。” 繁体 不闢斧鉞 |
斧钺汤镬 |
拼音 fǔ yuè tāng huò 注音 ㄈㄨˇ ㄩㄝˋ ㄊㄤ ㄏㄨㄛˋ 解释 斧钺:古代军中刑戮。汤:滚开的水。镬:古代的大锅。汤镬:古代一种酷刑,把犯人投入滚水中煮死。指各种酷刑。 出处 《汉书·苏武传》:“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用法 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刑罚。 感情 斧钺汤镬是中性词。 繁体 斧鉞湯鑊 |
斧钺之诛 |
拼音 fǔ yuè zhī zhū 注音 ㄈㄨˇ ㄩㄝˋ ㄓ ㄓㄨ 解释 钺:古代兵器,像大斧;诛:杀戮,杀死。用斧、钺杀人的刑罚。泛指死刑。 出处 《庄子 至乐》:“庄子之楚,见空髑髅髐然有形,撽以马捶,因而问之曰:'夫子贪生失理而为此乎?将子有亡国之事、斧钺之诛而此乎?'” 例子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22卷:“台臣复交章劾奏,请加斧钺之诛。” 用法 作宾语;泛指死刑。 感情 斧钺之诛是贬义词。 繁体 斧鉞之誅 |
杖节把钺 |
拼音 zhàng jié bǎ yuè 注音 ㄓㄤˋ ㄐ一ㄝˊ ㄅㄚˇ ㄩㄝˋ 解释 杖节:古代大臣出使或大将出师,皇帝授予符节,作为权力的象征;钺:古代兵器。指皇帝授予权力,掌握很大的兵权。 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王莽传》:“以太保甄邯为大将军,受钺高庙,领天下兵,左杖节,右把钺,屯城外。” 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 杖节把钺是中性词。 |
杖钺一方 |
拼音 zhàng yuè yī fāng 注音 ㄓㄤˋ ㄩㄝˋ 一 ㄈㄤ 解释 杖钺:手持黄色大斧,表示威力。比喻掌握兵权或镇守一方。 出处 《尚书·牧哲》:“王左仗黄钺,右秉白旄以麾。” 例子 《晋书·张轨传》:“今稚逆命,擅杀张辅,明公杖钺一方,宜惩不恪。” 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 杖钺一方是中性词。 |
刀锯斧钺 |
拼音 dāo jù fǔ yuè 注音 ㄉㄠ ㄐㄨˋ ㄈㄨˇ ㄩㄝˋ 解释 古代四种刑具。借指酷刑。 出处 《汉书·刑法志》:“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中刑用刀锯,其次用钻凿。” 例子 翁无烦怒!有新妇在,刀锯斧钺,妇自受之,必不令贻害双亲。(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小翠》) 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酷刑。 感情 刀锯斧钺是贬义词。 繁体 刀鋸斧鉞 近义 刀锯鼎镬 |
秉旄仗钺 |
拼音 bǐng máo zhàng yuè 注音 ㄅ一ㄥˇ ㄇㄠˊ ㄓㄤˋ ㄩㄝˋ 解释 秉:执持;旄:古代军旗;钺:掌权的兵器。比喻掌握军事大权。 出处 《尚书·牧誓》:“王左仗黄钺,右秉白旄以麾。” 例子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8回:“昔姜尚父年九十,秉旄仗钺,未尝言老。”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掌军权。 感情 秉旄仗钺是中性词。 繁体 秉旄仗鉞 |
白旄黄钺 |
拼音 bái máo huáng yuè 注音 ㄅㄞˊ ㄇㄠˊ ㄏㄨㄤˊ ㄩㄝˋ 解释 比喻有关征战的事。 出处 《尚书 牧誓》:“王左仗黄钺,右秉白旄以麾。” 例子 某十八岁同父起义,白旄黄钺,平定两京。(明 无名氏《智降秦叔宝》第一折)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指出师打仗。 感情 白旄黄钺是中性词。 繁体 白旄黄鉞 |
斧钺之人 |
拼音 fǔ yuè zhī rén 注音 ㄈㄨˇ ㄩㄝˋ ㄓ ㄖㄣˊ 解释 斧钺:古代杀人的斧子,泛指刑戮。指因犯罪而应受到刑罚的人。 出处 春秋·齐·管仲《管子·小匡》:“桓公大说,于是斋戒五日,将相管仲。管仲曰:‘斧钺之人也,幸以获生……若知国政,非臣之任也。’” 用法 作主语、宾语;用于罪犯等。 感情 斧钺之人是贬义词。 繁体 斧鉞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