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索 |
⒈ 系帆的绳,用以升降船帆和控制受风。又名篷索。 ⒈ 系帆的绳,用以升降船帆和控制受风。又名篷索。 引 清 阮元 《风雪夜行枞阳江》诗:“遥夜速水程,帆索敢斜勒。” 清 魏源 《城守篇》:“帆索药浸,雨火不侵。” |
顺风扯帆 |
|
烟帆 |
|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
词语解释 ⒈ 沉:沉没;侧畔:旁边;帆:船。沉船旁边有很多船过,发病的树木旁边有很多茂盛的树木。比喻新生势力锐不可当。 |
帆幔 |
⒈ 帆篷。 ⒉ 借指帆船。 ⒈ 帆篷。 引 元 杨仲弘 《喜晴得扬字呈汪知府》诗:“鼓鼙争奋发,帆幔各飞扬。” ⒉ 借指帆船。 引 《三国演义》第四九回:“江 南隐隐一簇帆幔,使风而来。” ⒈ 船上的帐幕。 引 《三国演义·第四八回》:「教且收住帆幔,各依次序回寨。」 |
顺风张帆 |
|
帆力 |
⒈ 帆受风时的推动力。 ⒈ 帆受风时的推动力。 引 宋 陆游 《望江道中》诗:“风力渐添帆力健,櫓声常杂雁声悲。” 清 查慎行 《洞庭阻风歌》:“明朝风便从尔行,莫使有风帆力弱。” |
归帆 |
⒈ 指回返的船只。 ⒈ 指回返的船只。 引 唐 陈子昂 《白帝城怀古》诗:“古木生云际,归帆出雾中。” 唐 王维 《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诗:“向国唯看日,归帆但信风。” ⒈ 返回的船。 引 唐·王维〈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诗:「向国唯看日,归帆但信风。」 |
战帆 |
|
八字帆 |
⒈ 行船风向不利时,须借帆使风,反复循“V”形路线前进。“V”形似“八”字,故名“八字帆”。 ⒈ 行船风向不利时,须借帆使风,反复循“V”形路线前进。“V”形似“八”字,故名“八字帆”。 引 宋 汪元量 《常州》诗:“一樽酒对三人饮,八字帆分两岸飞。” 亦称“八字行船”。 逯斐 《夜航》:“小凤子 就故作镇静,用渔家姑娘的语气问:‘今天抢风,八字行船顶不上去,你老伯上哪儿去呵?’” |
锦帆 |
⒈ 亦作“锦帆”。 ⒉ 锦制的船帆。亦指有锦制船帆的船。 ⒊ 借指装饰华丽的船。 ⒋ 指杀人越货的亡命徒。典本《三国志·吴志·甘宁传》“民闻铃声,即知是宁”裴松之注引三国吴韦曜《吴书》:“宁轻侠杀人,藏舍亡命,闻于郡中。其出入,步则陈车骑,水则连轻舟,侍从被文绣,所如光道路,住止常以缯锦维舟。” ⒈ 亦作“锦颿”。 ⒉ 锦制的船帆。亦指有锦制船帆的船。 引 唐 颜师古 《大业拾遗记》:“煬帝 幸 江都 ……至 汴,御龙舟, 萧 |
锦帆天子 |
⒈ 指隋炀帝。 ⒈ 指 隋炀帝。参见“锦帆”。 引 唐 罗隐 《中元夜泊淮口》诗:“锦帆天子 狂魂魄,应过 扬州 看月明。” 清 黄景仁 《渡淮》诗:“锦帆天子 去,何处觅清歌?” |
蒲帆 |
|
轩帆 |
|
篷帆 |
|
帆势 |
⒈ 指帆篷张挂之势。 ⒉ 指帆船行进之势。 ⒈ 指帆篷张挂之势。 引 南朝 陈 阴铿 《江津送刘光禄不及》诗:“鼓声随听絶,帆势与云邻。” 唐 方干 《题松江驿》诗:“帆势落斜依浦溆,鐘声断续在沧茫。” 清 厉鹗 《徐州舟行纪事》诗:“檣为舟中权,帆势若悬纛。” ⒉ 指帆船行进之势。 引 唐 李端 《古离别》诗:“下江帆势速,五两遥相逐。” |
足帆 |
|
回帆鼓 |
词语解释 回帆鼓 [ huí fān gǔ ] ⒈ 见“回帆挝”。 引证解释 ⒈ 见“回颿挝”。 |
布帆 |
⒈ 亦作“布颿”。 ⒈ 亦作“布颿”。布质的船帆。亦借指帆船。颿,“帆”的古字。 引 《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三·懊侬歌八》:“长檣铁鹿子,布帆阿那起。” 唐 顾况 《别江南》诗:“布帆轻白浪,锦带入红尘。” 明 高攀龙 《三时记》:“午后,余五人共载而泛,张布颿信风所之,甚见气象。” 清 黄景仁 《送陈理堂学博归江南》诗:“下水船中天上坐,布帆安稳作归人。” ⒈ 布制的帆。比喻小舟。 引 唐·顾况〈别江南〉诗:「布帆轻白浪,锦 |
中江举帆 |
|
楚帆 |
⒈ 楚地江水上的船帆。 ⒈ 楚 地江水上的船帆。 引 唐 杜甫 《铜官渚守风》诗:“不夜 楚 帆落,避风 湘 渚间。” 明 高启 《送袁宪史由湖广调福建》诗:“自言 楚 帆开,初到 凤凰臺。采石 月下过, 匡庐 天际来。” |
鲎帆 |
|
一帆顺风 |
|
回帆挝 |
词语解释 回帆挝(回帆撾) [ huí fān wō ] ⒈ 指船返航时所击的鼓声。亦称“回帆鼓”。 |
雪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