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庐 |
|
阿僧秪劫 |
词语解释 阿僧秪劫 [ ā sēng zhī jié ] ⒈ 见“阿僧祇劫”。 引证解释 ⒈ 见“阿僧祇劫”。 |
僧伽帽 |
|
僧社 |
⒈ 僧寺。 ⒈ 僧寺。 引 唐 白居易 《春忆二林寺旧游因寄郎满晦三上人》诗:“最惭僧社题墙处,十八人名空一人。” 唐 张登 《招客游寺》诗:“招取遗民赴僧社,竹堂分坐静看心。” |
奉道斋僧 |
词语解释 ⒈ 奉道:信奉道教,泛指佛道;斋僧:施舍僧人饭食。信仰道教行善事。 |
真僧 |
|
僧庵 |
|
僧鞋 |
|
僧祇户 |
|
白足僧 |
⒈ 即白足和尚。 ⒈ 即白足和尚。参见“白足和尚”。 引 清 吴伟业 《夜游虎丘千人石》诗:“碧树朱阑白足僧,相携 刘尹 与 张凭。” |
衲僧 |
|
僧徒 |
|
僧纲 |
|
僧楼 |
|
尼僧 |
|
三师七僧 |
|
僧舍 |
|
僧人 |
⒈ 和尚,出家人。 英 monk; ⒈ 出家的佛教徒。 引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朝野所知,满寺里僧人索归逝水。” 《水浒传》第四回:“寺里有五七百僧人,为头 智真长老,是我弟兄。” 叶圣陶 《北上日记·二月一日》:“下车,僧人 巨赞、觉光 候于路旁。” ⒈ 佛教的出家人。 引 《董西厢·卷二》:「隔著山门厉声叫:『满寺里僧人听呵!』」 《儒林外史·第二回》:「和尚忙走了出来道:『原来是王大爷。请坐。僧人去烹茶来。』」 |
僧斋 |
|
寄僧名 |
⒈ 旧时迷信,为求孩子长命而请和尚起一僧名,谓之“寄僧名”。 ⒈ 旧时迷信,为求孩子长命而请和尚起一僧名,谓之“寄僧名”。 引 《中华全国风俗志·直隶·天津小儿跳墙之风俗》:“大凡缺少子嗣之人家,忽然生下一个男孩,自然爱如珍宝。但是一方面却时时惶恐,或是多病,或是夭殇。因此为父母者往往带领小孩到庙中焚香祷告,求和尚给小儿起一名,俗称‘寄僧名’。其意盖为自此以后,此孩便算出家。寄僧名之孩,往往作僧人之妆束,直 |
僧居 |
|
火宅僧 |
⒈ 有妻室的僧人。佛教谓入世即居火宅,为僧而有室家,是未离火宅,故称。 ⒈ 有妻室的僧人。佛教谓入世即居火宅,为僧而有室家,是未离火宅,故称。 引 《辍耕录·梵嫂》引 唐 郑熊 《番禺杂记》:“广 中僧有室家者,谓之火宅僧。” ⒈ 称有家室的僧人。 引 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七·梵嫂》引唐·郑熊《番禺杂记》:「广中僧有室家者,谓之『火宅僧』。」 |
僧宫 |
|
痖羊僧 |
|
僧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