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优校网! 收藏本页 手机访问
今天是:

勘的组词

勘字的常见组词有:鞫勘、委勘、枉勘、照勘、斩勘、制勘、追勘、枉勘虚招、谛勘、审勘、行勘、系勘、校勘学、校勘、收勘、刷勘、送勘、踏勘、探勘、体勘、听勘、契勘、推勘、取勘、履勘、勘契、勘实、勘破、勘鞫、勘箭、勘剪、勘会、勘劾、勘覆、勘定、勘对、勘当、勘正、勘灾、勘校、勘误表、勘问、勘同、窥勘、捡勘、简勘、计勘、磨勘、检勘、较勘、还可以根据词语的字数、字的位置、组词是否为成语来分类查看组词信息。

勘字相关信息

  • 拼音kān
  • 部首
  • 总笔画11画
  • 统一码52D8
  • 五笔ADWL|DWNE
  • 仓颉TVKS
  • 郑码ECZY
  • 四角44727

勘kānㄎㄢˉ 校对,复看核定:~核。~正。~误。校~。 实现调查,探测:~

含勘字的词语和解释

词语拼音/解释
勘问 ⒈ 查问;审问。 ⒈ 查问;审问。 引 唐 白居易 《奏所闻状》:“除四节外,非时进奉,一切并停;如有违越,仰御史臺察访闻奏。今若不许报臺,不许勘问,即是许进奉而废德音也。” 宋 何薳 《春渚纪闻·王乐仙得道》:“固知子栖心之久,更俟与子勘问之也。” 元 无名氏 《留鞋记》第四折:“有琴童来告状,叫屈声寃。我老夫秉公道当堂勘问。” 《水浒传》第十八回:“知县把一干拿到的邻居,当厅勘问。” ⒈ 审问。 引 元·关汉卿《蝴蝶梦
勘正 ⒈ 校正文字。 英 proofread and correct; ⒈ 审问核实。 引 《警世通言·万寿娘报仇山亭儿》:“押下司理院,綳爬吊拷,一一勘正,三人各自招伏了。” ⒉ 校正,纠正。 引 鲁迅 《书信集·致许寿裳》:“文求堂所印《选集》,颇多讹脱,前曾为之作勘正表一纸。” ⒈ 校正。 例 如:「文稿付印以前,须再三勘正讹误。」 ⒉ 审问核实。 引 《警世通言·卷三七·万秀娘仇报山亭儿》:「押下司理院,绷爬吊拷,一一勘正,三人各自招伏了。」 德语 etw. Kor
勘当 ⒈ 审问核察。 ⒉ 审核议定。 ⒈ 审问核察。 引 唐 刘肃 《大唐新语·持法》:“崔宣 反状分明,汝( 张行芨 )宽纵之,我令 俊臣 勘当,汝无自悔。” 《新唐书·儒学传中·徐坚》:“比犯大逆,詔使者勘当,得实輒决。” ⒉ 审核议定。 引 宋 苏辙 《论边防军政断案宜令三省枢密院同进呈札子》:“元係枢密院指挥取勘及保甲司乞特断公案,令大理寺定断,刑部勘当申院。” 宋 洪迈 《容斋随笔·吏文可笑》:“予白丞相别令勘当,乃得改命。”
枉勘虚招
枉勘
勘定 ⒈ 勘查测定。 英 demarcate; ⒉ 考查核定。 例 勘定税则。 英 examine; ⒈ 核定;校定。 引 《旧唐书·王彦威传》:“乃命 彦威 充十二州勘定两税使。” 清 曾国藩 《<经史百家简编>序》:“沅甫 重写一册,请余勘定。” 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序论》:“从上面举的两个例子,说明资料的时代勘定是十分重要的。” ⒉ 测定。 引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二章:“两天后就由一个行地理的风水先生用罗盘在后山顶上勘定了地势。” ⒊ 戡定。勘,通
行勘
照勘
保勘 ⒈ 核查勘定,担保。 ⒈ 核查勘定,担保。 引 《元典章·户部五·站户典卖田土》:“今后,站户如必消乏典卖田土,当该社长里正主首,亲隣并原签同甲站户,从实保勘是实,止於同里户内互相成交。” 《明史·南陵王睦楧传》:“请立宗学以崇德教,设科选以励人才,严保勘以杜冒滥。”
点勘 ⒈ 校对勘正文字。 ⒉ 检点查看。 ⒈ 校对勘正文字。 引 唐 韩愈 《秋怀》诗之七:“不如覷文字,丹铅事点勘。” 宋 刘克庄 《汉宫春》词:“夜窗犹坐书案,点勘偏旁。” 清 李调元 《别检讨李琪园铎》诗:“他时不朽业,点勘烦乘间。” ⒉ 检点查看。 引 《前汉书平话》卷上:“﹝ 刘邦 ﹞宣 周勃 排甲马,点勘军兵。” 明 单本 《蕉帕记·闹婚》:“朦朧,点勘春光,又早漏洩东风一种。” ⒈ 校勘核对。 引 唐·韩愈〈秋怀〉诗一一首之七:「不
制勘
勘探 ⒈ 调查一个地区的矿藏。 例 勘探金矿。 英 prospect; explorate; ⒈ 寻找有开采价值的矿床。 英 prospecting; ⒈ 查明矿藏分布情况,测定矿体的位置、形状、大小、成矿规律、岩石性质、地质构造等情况。 引 郭沫若 《孩子们的衷心话》:“不准爬山,怎么能够去勘探?” 李若冰 《在柴达木盆地》:“我们的人民,按照党和 毛泽东 同志的计划,开始了 柴达木盆地 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地质勘探事业!” ⒈ 探查矿藏分布情况,测定矿体位置、储
取勘
勘误表 ⒈ 一张印件内列有错误与改正栏目的单子。 英 corrigendum; ⒈ 订正文字讹误的对照表。 近 正误表
收勘
刷勘
捡勘 ⒈ 查对校勘。 ⒈ 查对校勘。 引 《左传·昭公元年》“臺駘 能业其官” 唐 孔颖达 疏:“史籍散亡无可捡勘,此事未必然也。”
勘鞫 ⒈ 亦作“勘鞠”。 ⒉ 审讯。 ⒈ 亦作“勘鞠”。审讯。 引 《旧唐书·韦思谦传》:“皆谓勘鞫得情,是其实犯,虽欲宽捨,其如法何?” 宋 范仲淹 《奏雪滕宗谅张元》:“宗谅 虽已行勘鞫,必能辩明虚实。” 宋 司马光 《乞令监司州县各举按所部官吏白札子》:“即挟情按察,不以公者,侯勘鞠见实,自依常法。” 《清史稿·贝子品级允禔传》:“未几, 福全 师还,命诸王大臣勘鞫。”
斩勘
较勘 ⒈ 考校核对,以审定原文的正误真伪。 ⒈ 考校核对,以审定原文的正误真伪。 引 《元典章·户部·行用圆斛》:“付令工部造到圆斛一十隻,较勘相同。” 清 戴名世 《闽闱墨卷序》:“锁院之内,手披目览,往復较勘,惟恐失一士而衡量之有差也。” 廖仲恺 《<全民政治论>译本序》:“其关於立法原理之作,对於 英国 所行数种法律,以彼所立功利之标準,严为较勘,有不适合,指摘无遗,使知前人立法之不周,而个人自觉之足尚。”
勘查 ⒈ 见“勘察”。 ⒈ 见“勘察”。 ⒈ 实地调查、测量。 例 如:「开采矿物前,通常会对地形、地质构造及矿藏量等问题进行一番勘查。」 英语 variant of 勘察[kan1 cha2] 德语 überprüfen, erkunden (S)​ 法语 reconnaissance, prospection
履勘 ⒈ 实地勘测。 ⒈ 实地勘测。 引 清 马建忠 《借债以开铁道说》:“中国 铁道未经监工估计,而由 津 至 京,闻有一 英国 监工尝为履勘。” ⒈ 实地检查或测量。 例 如:「高速铁路的兴建路线,是工程师们经过多次履勘才定案的。」
会勘 ⒈ 会同查勘。 ⒈ 会同查勘。 引 《明史·宦官传二·高淮》:“参随 杨永恩 婪贿事发,奉旨会勘,卒不问。” 明 张居正 《答河道总督王敬所书》:“故请差科臣会勘,徒以息呶呶之口耳。”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其友昔在某公幕,因会勘宿古寺中。”
吃勘 ⒈ 亦作“吃勘”。 ⒉ 勘问。 ⒈ 亦作“喫勘”。勘问。
勘箭 ⒈ 宋代皇帝郊祀礼毕,还阙门时,行勘箭之仪。规定用竹签为箭,由金吾掌握另以金涂铜为镞,由驾前掌握。镞端用以合符,符合,即开门。 ⒈ 宋 代皇帝郊祀礼毕,还阙门时,行勘箭之仪。规定用竹签为箭,由金吾掌握;另以金涂铜为镞,由驾前掌握。镞端用以合符,符合,即开门。参见“勘契”。 引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故事一》:“大驾卤簿中有勘箭,如古之勘契也。” 《宋史·礼志一》:“南郊,乘舆所过,必勘箭然后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