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谤 |
⒈ 防人毁谤。 ⒈ 防人毁谤。 引 《新唐书·陆贽传》:“既放荒远,常闔户,人不识其面,又避谤不著书。” 宋 孙觌 《徙寓妙觉佛舍胥又民襆被相过赋夜坐》诗:“拘囹赋囚山,避谤憎市虎。” 元 耶律楚材 《糠孽教民十无益论序》:“此老不避嫌疑,自兴谤讟而为此书,彼且不避,子何代彼而避谤乎?” |
避雷针 |
⒈ 一种保护建筑物及屋外电气设备免受雷击的装置。 英 lightning conductor(rod); ⒈ 保护建筑物避免雷击的装置。在高耸建筑物顶端安装一个金属棒,在地面下埋一块金属板,二者用金属线连接起来,利用金属棒的尖端放电,使云层所带的电和地上的电逐渐中和。 ⒈ 避免建筑物等被雷击的装置。在高大建筑物的顶端安装一根金属棒,连接到一根低电阻的接地线,利用金属棒将闪电拦截下来,使闪电能直接通到地面,不致于伤害到建筑物。 |
避面 |
⒈ 避不见面。 ⒈ 避不见面。 引 清 袁翼 《秀才田》诗:“宗祠合食踞上座,妯娌避面惭无颜。” |
避妍 |
⒈ 谓避让美色。 ⒉ 谓妍丽不及对方,避免与之比赛。 ⒈ 谓避让美色。 引 晋 陆机 《塘上行》:“男欢智倾愚,女爱衰避妍。” ⒉ 谓妍丽不及对方,避免与之比赛。 引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偏安佚豫》:“宫姬詔部,儼如神仙,天香浓郁,花柳避妍。” |
避走 |
⒈ 因回避而走开。 ⒉ 因避害而逃跑。 ⒈ 因回避而走开。 引 《晏子春秋·外篇上一》:“晏子 避走,立乎门外。公令人粪洒改席,召 晏子,衣冠以迎。” ⒉ 因避害而逃跑。 引 晋 陶潜 《搜神后记》卷七:“婢惊怖返走,人狗亦随婢后,至家庭中,举家避走。” 元 杨梓 《豫让吞炭》第二折:“智伯 攻围甚急,某避走 晋阳。” 清 赵绍祖 《宿田家书所见》诗:“老翁急避走,入门肆督促。” |
避面尹邢 |
⒈ 汉武帝同时宠幸尹夫人与邢夫人,诏二人不得相见。尹夫人向武帝请求见邢夫人。相见后,尹夫人“乃低头俯而泣,自痛其不如也”。见《史记·外戚世家》。后以“避面尹邢”称因嫉妒而避不见面。 ⒈ 汉武帝 同时宠幸 尹夫人 与 邢夫人,诏二人不得相见。 尹夫人 向 武帝 请求见 邢夫人。相见后, 尹夫人 “乃低头俯而泣,自痛其不如也”。见《史记·外戚世家》。后以“避面尹邢”称因嫉妒而避不见面。 引 《儿女英雄传》第二七回:“这等一个 |
无所回避 |
|
避李 |
⒈ 《旧唐书·李泌传》:“﹝泌﹞权逾宰相……寻为中书令崔圆、幸臣李辅国害其能,将有不利于泌。泌惧,乞游衡山,优诏许之。”后用作良臣避害之典。 ⒈ 《旧唐书·李泌传》:“﹝ 泌 ﹞权逾宰相……寻为中书令 崔圆 、倖臣 李辅国 害其能,将有不利於 泌。 引 泌 惧,乞游 衡山,优詔许之。” 后用作良臣避害之典。 清 王夫之 《南岳赋》:“鄴侯 避 李 而挂冠, 致堂 却 檜 而躡屩。” |
惊避 |
⒈ 惊慌逃避。 ⒈ 惊慌逃避。 引 清 毛奇龄 《打虎儿行》:“假虎隐幔恐小儿,小儿惊避力不支。” |
忠不避危 |
|
讳避 |
⒈ 亦作“讳辟”。 ⒉ 隐匿回避。 ⒈ 亦作“讳辟”。隐匿回避。 引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玉英》:“《春秋》之书事时,诡其实以有避也;其书人时,易其名以有讳也。故诡 晋文 得志之实,以代讳避致王也。” 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三曰婉而成章,曲从义训,以示大顺,诸所讳辟,璧假 许 田之类是也。” 元 黄溍 《日损斋笔记·辨史》:“汉文帝 纪年有 后元,景帝 有 中元,有 后元。葛胜仲 曰:‘谓之后,则疑若有极,乃不讳避 |
临难不避 |
⒈ 危难之时不躲避。形容忠直勇敢。 ⒈ 危难之时不躲避。形容忠直勇敢。 引 《东周列国志》第四四回:“夫料事能中,智也;尽心谋国,忠也;临难不避,勇也;杀身救国,仁也。” ⒈ 到了危难的关头,能挺身面对不逃避。 引 《东周列国志·第四四回》:「夫料事能中,智也;尽心谋国,忠也;临难不避,勇也。」 |
避青 |
⒈ 旧时江南沪杭一带风俗,农历三月三日妇女避家外出踏青。 ⒈ 旧时 江 南 沪 杭 一带风俗,农历三月三日妇女避家外出踏青。 引 胡祖德 《沪谚外编·旧时俗尚》:“三月三日戴荠菜花,入夏头不晕;是日妇女出避于外曰避青。” |
避招 |
⒈ 谓逃避征召,隐居不仕。 ⒈ 谓逃避征召,隐居不仕。 引 元 袁桷 《赋文子方篔簹亭竹影》诗之五:“朔吹南尘久避招,闭门自醉独逍遥。” |
避藉陛 |
⒈ 指高的台阶。 ⒈ 指高的台阶。 引 《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门前四扇看阶,中间两扇大门,门外避藉陛,坡前却是垃圾,一条竹子横夹着。” |
避乱 |
⒈ 躲避战乱。 ⒈ 躲避战乱。 引 《三国志·吴志·诸葛瑾传》:“诸葛瑾 字 子瑜,琅邪 阳都 人也, 汉 末避乱 江 东。”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陈陶》:“大中 中,避乱入 洪州 西山,学神仙咽气有得,出入无间。” 《花月痕》第四九回:“不想无意之中,却説起一个亲事,是 江 南 叶 姓的女儿,避乱随母,依个胞叔,远宦 长安。” ⒈ 逃离乱世。 引 《三国志·卷五二·吴书·诸葛瑾传》:「诸葛瑾字子瑜,琅邪阳都人也。汉末避乱江东。」 《三国 |
避坑落井 |
⒈ 避开了坑,又掉进了井。比喻躲过了祸,又遇到了害。 英 get out of the frying pan into the fire; ⒈ 谓避过了坑,掉进了井里。比喻避去一害,又受另一害。一本作“避井入坎”。 引 《晋书·褚翜传》:“今宜共勠力以备贼,幸无外难,而内自相击,是避坑落井也。” 亦作“避穽入坑”。 汉 焦赣 《易林·观之益》:“避穽入坑,忧患日生。” ⒈ 比喻刚躲过一件灾祸,又遭遇另一件祸害。也作「避井落坑」、「避阱入坑」。 引 《晋书·卷七七·褚翜传》: |
括囊避咎 |
词语解释 ⒈ 括囊:束紧口袋;咎:罪责,灾祸。为人谨慎小心,不轻易说话,避免灾祸。 |
畏刀避箭 |
|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
⒈ 其:他的;锐气:勇猛的气势;惰:松懈善于用兵之人,总是避开敌人初来时的气势,等敌人疲惫时再狠狠打击。 ⒈ 避开敌军初征时的旺盛斗志,待其松懈返回时再予攻击。 引 《孙子·军争》:「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
没巴避 |
|
避堇 |
⒈ 亦作“避厪”。 ⒉ 特指蓼虫喜寄生于味辛之蓼草,避开其味甘美之堇菜。 ⒈ 亦作“避厪”。特指蓼虫喜寄生于味辛之蓼草,避开其味甘美之堇菜。 引 清 蒲松龄 《为邑侯张石年上巩昌府知府书》:“学飞之鼯鼠,原自无长;避堇之蓼虫,但能习苦。” 清 蒲松龄 《题时明府馀山旧意书屋》:“卫根葵叶,意实切於倾阳;习苦蓼虫,性已安於避厪。” |
避世 |
⒈ 离世隐居,避免和外界接触。 英 retire from the world; ⒈ 逃避尘世;逃避乱世。 引 《庄子·刻意》:“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閒暇者之所好也。” 《后汉书·儒林传上·洼丹》:“王莽 时,常避世教授,专志不仕,徒众数百人。” 唐 李颀 《渔父歌》:“避世长不仕,钓鱼清江滨。” 续范亭 《休养不到一年身体大进喜赋》诗:“休养非避世,山居如老僧。” ⒈ 摆脱现实生活,避免和外界接触,隐居不问世事。汉·应劭也作「辟世」。 引 《战国策· |
避人眼目 |
⒈ 亦作“避人耳目”。 ⒈ 见“避人耳目”。 ⒈ 避开别人看得见之处。引申为隐藏而不使人知。 引 《红楼梦·第九回》:「或设言托意,或咏桑寓柳,遥以心照,却外面自为避人眼目。」 |
避煞 |
⒈ 旧时迷信,谓人死之后若干日,魂随煞返归生时之宅,是日家人外出回避叫“避煞”。 ⒈ 旧时迷信,谓人死之后若干日,魂随煞返归生时之宅,是日家人外出回避叫“避煞”。 引 宋 俞文豹 《吹剑四录》:“避煞之説,不知出於何时。按 唐 太常博士 吕才 《百忌歷》,载丧煞损害法:如巳日死者,雄煞;四十七日回煞;十三四岁女,雌煞。出南方第三家,煞白色。男子或姓 郑、潘、孙、陈,至二十日及二十九日两次回丧家,故世俗相承,至期必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