倩笔 |
|
笔匠 |
⒈ 制笔工匠。 ⒈ 制笔工匠。 引 《新唐书·百官志二》:“﹝祕书省﹞有典书四人,楷书十人……熟纸匠十人,装潢匠十人,笔匠六人。” |
画日笔 |
词语解释 画日笔 [ huà rì bǐ ] ⒈ 五代时,晋王李存勖欲称帝,唐故臣苏循谒拜晋王,舞蹈呼万岁,泣而称臣,又献大笔三十管,谓之“画日笔”。晋王大喜,以循为节度副使。见《旧五代史·唐书·苏循传》。唐制,皇太子监国,下令书则画日。献“画日笔”,即劝进之意。参见“画日”。 引证解释 ⒈ 五代 时, 晋王 李存勗 欲称帝, 唐 故臣 苏循 谒拜 晋王,舞蹈呼万岁,泣而称臣,又献大笔三十管,谓之“画日笔”。 晋王 大喜,以 循 为节度副使。 |
词笔 |
⒈ 指有韵和无韵的文字,亦指赋诗作文的才能。 ⒈ 指有韵和无韵的文字,亦指赋诗作文的才能。 引 《陈书·文学传·岑之敬》:“之敬 始以经业进,而博涉文史,雅有词笔,不为醇儒。” 宋 姜夔 《暗香》词:“何逊 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 蒋智由 《久思》诗:“久思词笔换兜鍪,浩荡雄姿不可收。” |
言笔 |
|
抒笔 |
|
笔锭如意 |
⒈ 金银铸成如意形状的一种小锞子。供赏玩或装饰用。与“必定如意”谐音,象征吉祥,故名。 ⒈ 金银铸成如意形状的一种小锞子。供赏玩或装饰用。与“必定如意”谐音,象征吉祥,故名。 引 《红楼梦》第四二回:“説着,又抽开繫子,掏出两箇笔锭如意的錁子来给他瞧。” |
一笔抹摋 |
|
笔次 |
⒈ 谓用笔写作之际。 ⒈ 谓用笔写作之际。 引 宋 李之仪 《姑溪题跋·跋山谷二词》:“如 苏小、真娘、念奴、阿买 辈,不知其人物伎能果何如,而偶偕文士一时笔次,夤缘以至不朽。” |
引笔 |
|
咋笔 |
|
笔友 |
⒈ 通信朋友,通常为未见过面而与之友好地继续通信的人。 英 pen pal; ⒈ 因互相通信而结交的朋友。 例 如:「我有一位相交多年的笔友。」 |
笔洗 |
⒈ 供洗毛笔用的小盂。 英 article used in cleaning writing brush; ⒈ 用陶瓷、石头等制成的洗涮笔的器皿。 引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一》:“卖花者 顾 媪,持一旧磁器求售,似笔洗而畧浅。” 闻一多 《闻一多先生的书桌》:“笔洗说他分明是盛水的,怎么吃得惯臭辣的雪茄灰。” 《花城》1980年第7期:“傅抱石 用一只很大的陶器笔洗盛着从瓦缝里滴下的雨。” ⒈ 用陶瓷、石器、贝壳等制成以供清洗毛笔的器具。 |
笔宣 |
⒈ 谓以文字表达。 ⒈ 谓以文字表达。 引 清 沉复 《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佛手木瓜亦有供法,不能笔宣。” |
诚悬笔谏 |
⒈ 指唐柳公权以书法进谏唐穆宗事。诚悬,公权字。语本《新唐书·柳公权传》:“帝问公权用笔法,对曰:'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时帝荒纵,故公权及之。帝改容,悟其以笔谏也。” ⒈ 指 唐 柳公权 以书法进谏 唐穆宗 事。 引 诚悬,公权 字。语本《新唐书·柳公权传》:“帝问 公权 用笔法,对曰:‘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时帝荒纵,故 公权 及之。帝改容,悟其以笔諫也。” 宋 苏轼 《柳氏二外甥求笔迹》诗之二:“何当火急传家 |
笔吏 |
⒈ 指担任书写职务的低级官吏。 ⒈ 指担任书写职务的低级官吏。 引 唐 沉亚之 《祝楠木神文》:“及寤怪嘆,以告笔吏,扃曰:斯癘鬼也。”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笔吏疲於写録,僮隶奔走往来。” 宋 陆游 《南唐书·卢郢传》:“忽顾笔吏,口占使书,不窜易一字。” |
笔老墨秀 |
⒈ 谓笔姿老到而墨韵清秀。 ⒈ 谓笔姿老到而墨韵清秀。 引 明 宋濂 《跋东坡书<乳泉赋>后》:“李侍郎 微之,谓笔老墨秀,挟海上风涛之气,当为海内 苏 书第一,诚知言也。” |
毛笔 |
⒈ 用禽、兽的毛制成的笔。 英 writing brush; hair pencil; ⒈ 以兽毛制成的笔。初用兔毛,后亦用羊、鼬、狼、鸡等动物毛。笔管以竹或其它质料制成。头圆而尖,用于传统的书写和图画。目前实物发现,最早的为 战国 时期。参阅 宋 苏易简 《文房四谱》、《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第12期。 ⒈ 用兔、羊、狼等兽毛制成的笔,可供写字、画画用。 |
浮笔浪墨 |
⒈ 谓多余累赘的文字。 ⒈ 谓多余累赘的文字。 引 清 恽敬 《答来卿》:“禹 之功德从何处赞扬?故止此数言唱叹之。知此,虽著述汗牛充栋,岂有浮笔浪墨耶?” |
江淹梦笔 |
⒈ 传说南朝·梁·江淹夜梦郭璞索还五色笔,尔后为诗遂无佳句。后因以“江淹梦笔”喻才思减退。 ⒈ 传说 南朝 梁 江淹 夜梦 郭璞 索还五色笔,尔后为诗遂无佳句。后因以“江淹梦笔”喻才思减退。参见“江淹才尽”。 引 元 白朴 《恼煞人》套曲:“宋玉 悲秋愁闷, 江淹 梦笔寂寞,人间岂无成与破。” ⒈ 江淹少有文才,以诗名显于天下。相传晚年时曾梦见郭璞索回寄放其处的五色笔,自此江淹作诗绝无佳句。后以江淹梦笔比喻文思泉涌,擅作诗文 |
笔记 |
⒈ 用笔所做的记录。 例 听课笔记。 记笔记。 英 note; ⒉ 一种以随笔记录为主的著作体裁,多由分条的短篇汇集而成。 英 a type of literature consisting mainly of short sketches; ⒈ 用笔记录。 英 take down; ⒈ 古时称散文为笔,与韵文相对时,称笔记。 引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才略》:“路粹、杨修,颇怀笔记之工; 丁仪、邯郸,亦含论述之美。”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才略》:“温太真 之笔记,循理而清通,亦笔端之良工也。” 南朝 梁 王僧孺 《太常 |
陪笔 |
|
动笔 |
⒈ 拿起笔。 英 take up the pen; ⒉ 用笔写或画。 英 start writing; ⒈ 指写作;开始写作。 引 宋 苏轼 《辨黄庆基弹劾札子》:“只如其间有劳来安集四字,便云是 厉王 之乱,若一一似此罗织人言,则天下之人,更不敢开口动笔矣。” 鲁迅 《花边文学·论秦理斋夫人事》:“这几年来,报章上常见有因经济的压迫,礼教的制裁而自杀的记事,但为了这些,便来开口或动笔的人是很少的。” 巴金 《新生·四月二五日》:“你看, 静淑 叫你写的文章你还没有动 |
檄笔 |
|
渴笔 |
⒈ 谓笔枯少墨。 ⒉ 指绘画中的渴笔法。 ⒈ 谓笔枯少墨。 引 明 杨慎 《丹铅总录·书学·渴笔》:“唐 徐浩书 张九龄 司徒告身,多渴笔。渴笔,枯无墨也,在书家为难。” ⒉ 指绘画中的渴笔法。 引 清 钱泳 《履园丛话·画学·画中人》:“王宸 号 蓬心 ……画宗家法,多用渴笔,苍劲中有气韵。” ⒈ 用含墨较少的笔书写,字间有露白的枯笔。 引 《雅俗稽言·卷三三·字学·渴笔》:「唐徐浩书张九龄司徒告身,多渴笔,谓枯无墨也,在书法最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