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铸鉴

古人铸鉴朗读

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比得古鉴,皆刮磨令平,此师旷所以伤知音也。

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

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 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

人有原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厚后冷,而铜缩多。

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予观之,理诚如是。

然余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

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皆莫能透。

意古人别自有术 。

选自 沈括(宋)——《梦溪笔谈》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号梦溪丈人,北宋浙江杭州钱塘县(今浙江杭州)人,汉族。北宋科学家、政治家。仁宗嘉佑进士,后任翰林学士。晚年在镇江梦溪园撰写了《梦溪笔

《古人铸鉴》沈括 古诗翻译及注释

翻译
古人制造镜子的时候,大镜子铸成平的,小镜子铸成凸的。镜面凹的照出人脸的像要大些,镜面凸的照出人脸的像要小些。用小镜看不到人脸的全像,所以作得稍为凸些,以使脸像变小,这样的镜子虽小仍可获得人脸全像。造镜时要量镜子的大小,以决定增减镜子凸起的程度,使脸像和镜子大小相称。古人做工巧妙,后人造不出来了,一旦得到古时的镜子,一律刮磨使镜面平滑,这是师旷(春秋著名乐师)为什么悲哀(没有人)真正懂得音律的缘故啊。
世上有透光镜,镜背面有铭文,共二十字,字体极其深奥,没人能读懂。用这个镜子承受日光,背面的花纹和二十个字就会透射在房壁上,清清楚楚。有人推究它的原理,认为是由于铸造时薄处先冷,唯独有花纹和字的地方比较厚,冷得慢,以致铜收缩得多。铭文和花纹虽然在背面,但是镜面上隐隐约约有痕迹,所以在光中显现出来。我观察了这面镜子,认为道理确实如此。可是我家有三面镜子,又见到了别人家所收藏的镜子,都是一个式样,图案铭文没有丝毫差异,形制很古老。只有这种镜子可以透光,其他的镜子即使也有很薄的,却都不能透光。想来古人自有特殊的制作方法。

注释
鉴:镜子。 差:略微 原:推究

《古人铸鉴》的诗词大意

这个工程的巧智,后来有人不能制造。
比获得古镜,都刮磨平面,这正是师旷哀伤知音啊。
世有透光镜,镜子背面有铭文,共20个,字很古,没有人能读懂。
用镜子承受日光,就背文及二十字都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
有人探求它的道理,认为铸造时,薄的地方先冷,只有背文上较厚后冷,而铜缩多。
文章虽然在背,而在镜面上隐约可见,所以在阳光中显现。
我看的,道理是这样。
如此多家有三个教训,又见他家收藏,都是一个样式,图案铭文没有丝毫不同的,样式古朴。
只有这镜子光透,其它镜子即使最薄的,都不能透光。
意古人别自己有办法。
选自沈括(宋)--《梦溪梦溪笔谈》* 此部分翻译来自AI,仅供参考

《古人铸鉴》的网友点评

诗词推荐

宋代:金君卿

羡君高尚褫朝绅,始是人间自在身。

深坞结庐穷水石,半山开径入松筠。

肩舆访寺常携鹤,酾酒邀朋祗垫巾。

我欲效尤归未得,又驱疲马踏京尘。

宋代:韩元吉

忠孝全家法,清修极道腴。

雍容调庶政,谈笑靖边隅。

许国心犹壮,安得貌不枯。

修龄才七十,谁为隔黄垆。

元代:侯善渊

潜龙初九。

九五飞龙群无首。

大哉乾元。

物物亨纯得自然。

性相以近。

道显诸仁藏诸用。

精粹含光。

神易穷通没定方。

宋代:赵蕃

久不观陶诗,仿佛如前生。

忽此迫重九,意是渠所我。

我方卧病中,斋居忘昏明。

不知檐雨落,但觉奔涛声。

两儿绝可怜,弱者才五龄。

深悯乃翁惫,取酒前为倾。

岁月已如许,我衰难复荣。

但愿此可安,闾里无异情。

何必议徙居,终焉计将成。

宋代:郑刚中

寒意无多晓色交,云随疏雨又还消。

山行全似三春日,林际一声婆饼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