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历程]学校现校址1949年为私立牖民小学,解放后改名为市第十七小学、外马路第一小学。1972年学校校舍进行全面改建,原外马一小迁往培新小学。1974年新校舍建成,由原跃进路小学(前身为市师范附小)迁至新校舍,改名为东方红大道第二小学,新校舍是当时汕头市样榜校舍,1979年改名为外马路第二小学。1991年9月,原安平区教育局根据外马二小校舍小而学生人数多的客观情况,把原利安路小学并入外马二小,大胆进行了教育资源取长补短及改造薄弱学校的试验。两校合并后,资源得到整合,并得到有效的利用,给外马二小带来了新的发展的机遇,学校办学规模逐年扩大,办学水平逐年提高。1995年通过区一级学校的评估,1997年通过市一级学校的评估。2000年10月通过市一级学校的复评。[基本情况]学校现有32个教学班,学生1985人,在编教师83人。校园小巧典雅,绿色植物随处可见,曾被评为汕头市的“美丽校园”,今年又被市评为“绿色学校”。[设施情况]学校占地面积3281平方米,建筑面积5179平方米。拥有两间电脑室、一间软件制作室、一间多媒体电教室、一间多功能厅,一间电子琴室、一间自然实验室、一间体操馆、一间图书室、一间乒乓球室……良好的硬件环境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条件。[师资队伍]学校现有在编教师83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35人,教师中达到本科、大专学历的共有54人。近年来,队伍中获全国、省、市光荣称号的有17人次,获区级光荣称号的有28人次。教师队伍中年龄结构合理,老、中、青三结合,优势互补,贤者为师,团结协作。老师们潜心钻研,注重自身素养的提高,教师在参加各级各类比赛中屡屡获奖,其中,教育科研论文在参加全国、省、市、区的比赛中就有四十多篇获得不同等级的奖励。[办学特色]学校推行民主化、科学化管理,坚持依法治校、依法治教,不断完善监督机制,使每位教师都积极主动参与学校管理。学校形成“团结、奉献、务实、创新”的教风,以“校园美,校风好,质量高,成才多,有特色”为奋斗目标,“相信学生人人有才,实现学生人人成才。”成为大家的共识,并为之而努力奋斗着。学校坚持走科研兴校之路,先后承担了全国“小学语文自学辅导”、全国“小学语文‘四结合’”、省“学科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研究”、市“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区“加强艺术教育,创建艺术特色”、省“营造校园心理环境的实践与研究”等多个课题的实验,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实践中,学校挖掘自身的优势,扬长避短,确定电教、体操、跳水、艺术、科技作为创名牌学校的切入点,经多年的探索和努力,鲜明的办学特色已突显。1995年学校被评为广东省电教先进单位;2002年12月被评为“广东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2004年5月我校在第十九届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优秀组织奖。学校还是汕头市体操传统项目学校,先后输送了李春阳、肖燕娟、池美兰、吴纯兰、林英、李俊浩、林毅、陈聪等知名体操优秀运动员。输送的跳水运动员郑茹月、黄胜楠、李俊目前都是小有名气的跳水小将,他们在参加全国、省、市的各项比赛中屡创佳绩。学校艺术团排练的节目参加市、区的比赛多次获奖。2003年参加市首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有两个节目获二等奖,一个节目获三等奖,学校获奖节目之多,奖项之高在市各小学中首屈一指,得到广泛的好评。如果说特色是创名校之根,那么质量应该是学校发展之本。学校在注重发展学生体育、艺术等个性特长的同时,在德育教育、学科教学等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校成果]学校少先队大队部1999年获全国少先队红旗大队称号;2001年、2004年都被局评为先进大队。2001年被市评为校务公开先进单位,“小慈善家”活动先进单位,影评先进单位。2002年被评为市第十五届影评活动先进单位;学校2003年被市定为德育实践基地。2000年获市第三届“特鹰杯”拼装模型比赛一等奖;学生蔡婕2003年荣获第一届“广东省少年儿童发明奖”三等奖。她创作的科技作品《蟑螂捕捉器》获省三等奖,并获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专利证书。近四年来,共有六人获“潮汕星河奖”,学生在参加省级、市级举办的信息技术、体育比赛、科技创作、艺术作品、学科竞赛中,共有170多人次获奖。学校每年的艺术节,都搞得轰轰烈烈、有声有色,不管是在学校的操场,还是在剧院,都吸引了众多的家长和慕名而来的群众,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学校的校刊《外二少年》由学生自己编辑排版,水平之高,得到多位资深记者的肯定。[未来展望]目前,学校的办学声誉正呈良好的发展势头,学校将继续在“特色”两字上下工夫,点面结合,再创辉煌,努力培养21世纪合格的人才。硬件建设方面继续加大步伐,为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打好基础。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抓住机遇,在实施新课标的改革大潮中创出另一片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