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美丽的南淝河畔,与合肥著名的和平广场毗邻的合肥市第三十八中学的前身为“三塾”合一的隆岗小学,创建于1950年。1970年始设初中班,1975年正式更名为合肥市第三十八中学。1986年拥有16个教学班,70余名教师;2001年7月,与合肥40中合并;2004年8月,合肥矿机厂子弟学校划给我校作分校,2004年8月-2011年8月成为我校的南校区。2008年9月,学校在瑶海工业园区兴办了新海分校,2008年8月-2011年8月成为我校的北校区;2011年8月成立新建38中和平校区。学校现拥有68个教学班,4300余名学生,其中38中和平校区是初一年级24个班,本部初二、初三各22个班。目前,在岗教职工265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71人,中级职称教师102人。其中省级教坛新星9人,市级教坛新星26人,市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9人,区“教坛新星”和学科带头人47人。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1人,省优秀班主任2人、市拔尖人才1人。
多年来,三十八人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科研促教学”为指导思想,秉承“自我加压,敢于争先;为了明天,拼搏今天”的精神,为学校赢得了一个又一个荣誉,先后被评为“合肥市绿色学校”、“合肥市平安校园”、“合肥市花园式学校”、“合肥市特色学校”、“安徽省文明单位”、“安徽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示范学校”、“安徽省语言文字示范学校”、“安徽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全国百所示范、青少年法律学校”、“全国文明礼仪示范基地”等一系列荣誉。目前至2010年10月份,我校创建安徽省绿色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均已通过省级验收并获好评。同时,在顺应素质、特色化发展的良好势头,我校新课程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在各项比赛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2006年,胡昊容同学获得了合肥市市长奖;2007年,高权权、秦宇翔、王九云三位同学获得了全国机器人比赛金奖;2008年,徐鹏同学发明的《可反复使用的草稿纸》获得安徽省科技创新二等奖,并获得国家专利;2009年,马潇洋、张盈烜、郑天瑞获得全国第九届机器人大赛FLL项目一等奖,张紫晗、苗沛涵获得了全国第九届机器人大赛VEX项目一等奖,本学年度我校首次参加安徽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比赛获得了第四名,在合肥市田径运动会上获得合肥市第一名。2009年在合肥市科技创新大赛中,我校徐志成同学的《柑橘果皮中去污成分的研究》和许茹同学的《沼气环保处理新方法》获得了合肥市科技创新一等奖。褚涵同学的《应用废弃秸秆治理蓝藻的实验研究》获得合肥市科技创新二等奖。2010年8月9日,主题为“创新•体验•成长——走近低碳生活”的第25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广东开幕,我校张阳同学参赛作品《合肥地区常见小家蚁负重能力和负重行为的研究》,荣获全国一等奖,同时还荣获大赛最高奖项——中国科协主席奖,全国仅3人,这在安徽省尚属首次,同时还获得了2010年的合肥市市长奖。在2009年8月举行的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中,FLL工程挑战赛和VEX工程挑战赛两个项目均获得金牌,其中FLL工程挑战赛项目以全国第一的成绩代表中国参加2010年的世界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并获得世界亚军。同时两位同学获得了2010年的合肥市市长奖;2010年,我校刘海燕、李正两位教师辅导的三位选手从各校选送的近百幅作品中脱颖而出:《多功能玉米浓缩加工厂》、《未来废弃收集转化器》获省一等奖,《太阳能衣架》获省二等奖。其中,李正老师辅导的《未来废弃收集转化器》获得全国科幻画比赛一等奖。三十八中和瑶海区教育局因此分别获得了合肥市教育局的通令嘉奖。梁珀、刘海燕、王慧三位老师获市科技创新优秀辅导员荣誉称号。2009年12月,在安徽省计算机竞赛中,我校吴城含同学荣获了省一等奖、赵越同学获得了省二等奖。2010年8月,在安徽省青少年航模锦标赛,全省共有73个代表队,700名队员和教练参赛,我校18名选手凭借着扎实的基本功,最终获得了3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7个三等奖以及“智能车”中学组团体第五名的好成绩。
历数美名远扬的红六月,2009年我校共有1133人参加中考,700分以上142人,494人达一中、六中、八中录取分数线,22人被一中、六中、八中等省示范录取为特长生,中考人均分为601.7分;2010年我校共有1267人参加中考,700分以上301人,503人达一中、六中、八中录取分数线,一中、六中、八中提前录取我校特长生23人,中考人均分为610分,突破了历史最好成绩,全校历年中考人均分及优秀率皆位居全市95所中学前列。
展望与回首,历经60年的沧桑巨变,三十八中在几代人的努力下,已经发展成为合肥市的一所名校,在省内也具有一定的影响。这些成绩的取得,浸透了每一位三十八中人的汗水和心血。正是由于广大教师的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才成就了三十八中今天的辉煌。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三十八中人正满怀信心,扬帆启航,发扬着“自我加压,敢于争先”的精神,为三十八中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奋斗。
面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十二五”教育发展的未来,我们将顺应学校特色化发展的良好势头,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强化改革创新意识,大力发展新课程研究的成果,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谱写新时期教育的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