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学校简介
朱祥胜
2011-8-4
一、历史沿革
鄂州市梁子湖区太和镇莲花学校成立于2002年9月,是一所历史悠久,文化氛围十分浓厚的农村学校,也是梁子湖区唯一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位于鄂州市南方的梁子湖区太和镇花黄村,与大冶市金牛镇毗邻。北距梁子湖区太和镇4.5公里,南距大冶市金牛镇5.4公里。学校座落在风景秀丽长兴山山脚,梁子湖湖畔。省级公路铁贺线从学校门前通过,交通便利。学校依山傍水,景色宜人,非常适合于学生求知就读。
莲花学校前身是始创于1964年的鄂城县谢埠公社农业中学,简称“谢埠农中”。学校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校舍面积200平方米,只有两个教学班。学生70余人,教职工5人,属半农半读式办学方式。几经风雨,历经沧桑。学校先后多次进行布局调整,几经易名。2002年9月,在教育部提出的“整合优势教育资源”的前提下,区镇各级政府再次对学校结构进行了较大调整,将地理位置比较近的花黄小学和谢埠中学合并,改称:鄂州市梁子湖区太和镇莲花学校。
二、学校现状
(一)硬件建设方面。
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倾力相助下,我校师生团结进取,勇于创新,使校容校貌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软硬件设施逐步达标。2004年莲花学校竣工了主体教学楼——中日友谊楼;2005年修建了占地面积为480平方米的莲花食堂;2006年修建了学校门楼和主水泥路;2007年,对学生宿舍进行了改造;2008年引入自来水工程。特别是2010年,莲花学校成功引入资金60万元,修建了新式女生公寓,同时配套修建了六座花池和彩砖地面。2011年,又平整了老教学楼前面的山丘,修建了400平方米的环校水泥路面。
如今,学校规模在扩大了,占地面积达28000多平方米,分为教学区、运动区和生活区,建筑面积达6480平米方。教学区有教学楼2栋——主体教学楼中日友谊楼和电教实验大楼。学校配备了师生微机室、多媒体电教室、电子和化学实验室、图书室、仪器室、劳技室等多种教学辅助平台,能满足各年级开足开齐课程的要求。多功能电教设施齐全,能适应现代化教学要求。学校图书室藏书5万余册,仪器室储备了各种教学仪器。学校运动区已建有200米环形跑道和水泥排球、篮球场、沙坑、乒乓球台等等体育设施。学校生活区有师生宿舍3幢,一幢男生宿舍楼,一幢教师宿舍楼和一排平房。莲花食堂配有现代化的自动售饭系统和自动热水供应系统以及壁扇、电视设施。此外学校还配置有先进的校园广播系统,开辟有宣传橱窗等等辅助设施。
所有这些硬件设施建设,极大的改善了师生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的环境,使我校逐步成为一所环境优良,设施齐全的农村学校。
(二)软件建设方面
在学校校委会一班人的努力下,学校成立了党支部、工会、教导处、政教处、团支部和少先队辅导组。先后制定并颁布了学校管理制度、考勤制度、教学奖惩制度、教职工积分制度、劳动卫生制度、寝室管理条例、住读生管理制度。以人为本,加强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对“双差生”的教育,对贫困学生救济和关心。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元旦文艺汇演”、全镇“六一”文艺汇演、全镇第四届运动会和每年一次的冬季运动会、“感恩在行动”演讲教育活动、消防安全教育活动。
历年来,莲花学校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以“成材先成人”为指导思想,以“求真务实,团结进取”为基本要求,以创建“安全、文明、和谐、进取”的校园为目标,加大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提出“没有愚蠢的学生,只有愚蠢的教法”的教育理念和“输送优等生与转化一个差生同样重要”的教育思想,逐渐树立了“严谨、求实、团结、创新”校园环境。
近几年来,学校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制定出“以管理促教学”的办学思路,树立“不求最大,力求最优”的工作精神,规范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狠抓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学校政教处利用学生会成立了寝管会、纪管会、卫管会、操管会。定期召开违纪学生德语培训班;到狮子口陈前树德育基地参观学习等活动。
(三)学校规模方面。
目前,学校在校学生1000多人,其中初中部800人,小学部200人;共开设教学班15个,其中初中部9个,小学部6个;共有教职员工50多人,其中大学本科学历20人(包括17名资教生),专科学历18人,职工6人。学校主要服务于太和镇偏南的东边朱、牛石、花贺、伯浩、花黄、谢埠、狮子口、胡进、邱山九个村的农家子弟,服务人口逾2万多人。
三、取得成果
莲花学校狠抓校风、教风、班风、学风建设,取得系列成果,先后荣获“德育先进工作单位”、“市级安全文明校园”“五四红旗团组织”“现代远程教育先进单位”“市级先进单位”等荣誉,教学成果日益凸显,2002年以来,学校累计升入重高316人,其中进入鄂高25人,考入素质班人数达到6人。按学校规模来比,我校考入素质班人数全区第一。几年来,学校教师勇于探索,积极在各级刊物发表教学论文70余篇,学校师生获奖600多人次。
由于教学质量的逐步提高,师生获奖逐渐频繁,学校工作受到各级领导的交口称赞,学校声誉不断高涨,社会舆论走向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