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优校网! 收藏本页 手机访问
今天是:

江苏省淮北中学

宿迁电话纠错

市重点 公办 中学

学校电话:0527-6232566 学校地址:泗洪县青阳镇建设南路32号

学校简介

  • 教学规模:
  • 周边环境:
  • 收费合理:
  • 教学设备:
  • 教学质量:
  • 师资力量:
  • 校园环境:
  • 社会影响:
  • 校园食堂:
一、学校概况

江苏省淮北中学坐落于泗洪县城区中心,始建于1941年,原名“淮北苏皖边区公立淮北中学”,是刘少奇、陈毅、彭雪枫、刘瑞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军事家创办的一所抗日军政学校。在67个春秋的风雨历程中,学校培养出数以万计的各级各类优秀人才,群星璀璨,光照校史。1999年,学校晋升为省重点中学,2004年转评为省三星级普通高中。六十周年校庆之际,张震将军欣然为学校题写了校名。现在,全校上下正凝心聚力,竭忠尽智,为创建省四星级普通高中而努力。

学校占地100133平方米(150.2亩),校舍建筑面积58467平方米,绿化覆盖率31.17%,生均绿化面积10.49平方米,是“江苏省绿色学校”、“江苏省园林式单位”。学校教学、办公设备固定资产1277万元,生均4293元,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在苏北地区堪称一流。学生每7人拥有一台计算机,各教室均配有数码投影机、有源音箱、电视接收盒和视频头等设备;学校装备了16个理化生实验室,各类实验器材齐备;建有400米塑胶跑道田径场,各种体育设施充裕;拥有14.17万册图书、30万册电子图书;拥有校园电视台、报告厅、天文馆、标本馆、盆景艺术园等,教育教学设施完备;学校开通了千兆校园网,并为每位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实现了办公手段的信息化;校园内有三幢学生公寓楼、一幢学生餐厅,配备校医室、心理咨询室、校园银行等,生活设施配套齐全。

学校是独立设置的高中,现有60个班级,高一年级18个班,高二年级18个班,高三年级24个班,学生总数2975`人,其中住校生1772人。现有在职在岗教职工252人,专任教师203人,其中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1人,特级教师3人;高级职称63人,中一职称59人,占教师总数的60.1%;全国优秀教师2人,“333”工程培养对象2人,获得县骨干教师以上称号的96人;出国进修人员10人,具有教育硕士及研究生课程班学历资质11人;任课教师本科学历达标率为100%。

二、创建成果、体会

2003年10月,校党委召开全体党员大会,讨论通过了《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为实现淮北中学各项事业的全面辉煌而努力奋斗》的主题工作报告,吹响了创建四星级高中的号角。2005年11月,学校三届五次教代会审议并通过了《江苏省淮北中学“十一五”发展规划》,把创建四星级普通高中列为重点发展目标。围绕创建目标和发展规划,学校从实际出发,每年都确立工作的主攻方向,扎实推进,取得了理想的成效。

1、厘定了校本发展规划

我校能在日益激烈的教育竞争中脱颖而出,主要靠的是切合学校实际的校本发展,始终坚持“特色竞争、错位发展”的办学理念,制定了明确的工作目标,整合学校的教育资源,丰富学校的办学内涵。我们的发展思路是:继承和发扬淮北中学的好传统、好作风,落实和推进历届领导的好思路、好做法,创新和优化破解问题的新路子、新着子,牢固树立“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尽快促成学校工作由近期目标向中、远期目标的对接,努力实现“区域强校”向“省级名校”的转型。

近期目标:聚合优质资源,丰富教育内涵,确保达到省四星级高中的各项指标,使我校成为在宿迁市具有广泛示范性的强校。

中期目标:用三至五年时间,提升办学品位,增强学校特色,使我校成为在苏北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优校。

长远目标:用十至十五年时间,构建和谐校园,孕育学校精神,冲刺五星级学校的办学目标,使我校成为在江苏有位、全国有名的名校。

2、构建了高效的管理机制

我校提出了“人本、科学加规范”的学校管理方略,形成了“党委决策,集体领导,校长负责,年级管理,处室调控,工会协调,全员参与”的学校运行管理体系,实行“统分有序,职责明晰,条块并进,权责合一”的教干管理机制。在管理机制上逐步实现管理结构网络化、育人模式自主化、领导班子专业化;坚持集体研究制、例会学习制、年度述职制、校务公开制,不断提高行政决策力。建立了干部队伍的举荐、考察、任用制度,加强部门职能意识,加强各部门工作的计划性,强化部门管理权限,强调重在落实、成在细节,增强了行政执行力和工作效能。

3、打造了优秀的教师群体

优质的师资队伍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支撑。我校坚持“以师为本、严爱相济、绩效优先、义利统一”的原则,着力打造一支“思想精深、素质精良、技艺精湛”的师资队伍。通过“抓学习,改善心智模式”、“抓进修,增强教学内功”、“抓选拔,推出教坛新秀”、“抓师德,历练崇高人格”等措施,促进教师专业化进程。经过不懈努力,我校初步构建了一个集管理型、教学型、科研型、竞赛型、活动型于一体的梯队式优秀教师群体。近三年,我校教师参加市级以上基本功大赛和优质课比赛获奖达68人次,其中潘龙体等10人在省教育教学比赛中获奖。目前,我校所有学科均有市县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在县市范围内享有盛誉,共有98人次在市县范围内开设示范课、观摩课,70%科目的教师具有开发课程的能力,每学期期末学生对教师的测评中满意率均在90%以上。

4、突出了德育的首要地位

我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以养成教育为依托,以塑造学生身心素质为目的,以红色教育为特色,健全以学校党委为核心的德育领导队伍,形成校内、校外两个德育网络,着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推进“全员、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的“四全管理”,完善“学生为主、教师疏导、师生互动、立体交叉、全程覆盖、杜绝死角”的常规管理模式。学校继承“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爱生如己,教生如子”的教风和“即知即行,学以致用”的学风。学校非常重视“三风”建设,开展正常化、系列化、多样化的活动,变外延性“三风”建设为内涵性“三风”建设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开展“三风”教育,让“三风”渗透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实现外在要求和自我选择的有机融合。

深入开展以“诚信、自信、信念”为主题的“三信教育”活动,有关“三信”教育的做法被县教育局在全县学校推广,并在省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作了经验介绍。持续进行交通安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和法制教育,县公安局将安全教育的做法在城区学校推广,2006年9月,《新华日报》对我校的遵规守纪教育进行了专题报道。学校先后被授予市“三五”、“四五”普法先进单位,代表宿迁市接受并通过了省“五五”普法中期验收。近几年来,学校未出现任何安全事故,师生违法犯罪率为零。开展以“厚积高雅气质,营造书香校园”为主题的文明礼仪提高月专题活动,拓展了德育的内容和途径,先后被授予“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等称号。

5、强化了教学的中心地位

牢固树立“教书第一、育人第一、质量第一”的意识,把教学质量和教育特色视为学校的生命,把提高教学质量和培育教育特色作为学校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在课程改革方面坚持做到“政策到位、责任到位、经费到位”,实现“规划落实、动员部署落实、评估督导落实”,达到“充分依靠教学一线的广大教师、充分发挥职能管理部门的功能、充分动员社会有关方面包括学生家长和社区支持参与新课程改革与实施”。学校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和课程结构,通过教师自主申报、学生自主选择,开设168门选修课,编写了《淮河流域的原生态传说》等18种校本教材,做到计划、课时、教材、师资、考核“五落实”,被江苏省教育厅授予“新课程实验省级样本学校”。

我校严格教学的过程管理,制定下发了《江苏省淮北中学教学常规要求》,对集体备课、课堂教学、作业布置与批改、质量检测、课外辅导等教学环节作了具体要求,规范教学行为。推行大学科建设改革方案,每位教师必须在集体备课基础上根据各自教学实际和特点进行二次备课。加强课堂教学改革力度,推行“低起点,小坡度,大容量,快节奏,高标准”的课堂教学理念,追求“师生互动、学生为主、贴近实际”的有效教学。

6、取得了显著的办学绩效

近年来,我校在文化建设、课题立项、课程开发、学科竞赛、基本功大赛、论文发表和获奖等方面都走在全市前列。目前,我校各项规章制度健全,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升,领先于全市同类学校,实现了“区域强校”的近期目标,现已成为集教学、科研和革命传统教育于一体的教育基地。我校在全市率先实行自编练习和教学案同步教学方式,并在全市推广。从2001年起,学校先后作为市高中化学、英语、生物、物理学科基地,为全市高中教学研究提供平台,促进了全市相关学科教学水平的提高。

2005年国家级重点教育科研课题“教育与发展——创新人才的心理学整合研究”全国结题会议、2006年全国学校文化建设高层论坛、2007年全国示范高中竞争力论坛、2007年江苏省教育学会校园文化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2008年首届全国新课程改革与校园文学研究论坛等会议上,我校应邀在会议上发言。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学校文化建设金奖”、“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基地”、“中国青少年素质发展示范基地”等14项国家级荣誉称号,获得“省文明单位标兵”、“省安全文明单位”、“省德育先进学校”等41项省市级荣誉称号。

我校近三年会考合格率一直为100%,综合考试优秀率、合格率均列全市前茅,高考本科升学率遥居全县第一,位于全市同类学校之首。有132名高中毕业生被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美院等全国一流高校录取。2004年以来,有2名同学获得全县高考第一名,连续五年超额完成市县下达的本科上线指标,连续五年被市教育局评为“高考综合考评”一等奖、优秀奖。

7、培育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我校把特色建设视为学校的灵魂工程。经过精心培育,我校在革命传统教育、教育科研、体艺教育等方面的潜在优势进一步彰显,尤其是在革命传统教育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我们大力弘扬“铁军”精神,深入挖掘红色教育资源,对师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正式出版了《烽火中的淮北中学》等校本教材,与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的新四军研究会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与雪枫将军母校——北京汇文中学结成联谊学校,与《大江南北》、《湖畔风雷》杂志社进行多方位的合作。组建“革命史料百人采访团”和“洪泽湖考察队”,开展了“聆听湖畔风雷,回眸淮北烽火”的大型社会实践活动,徒步千里搜集整理革命斗争史料。2006年12月,我校成功申报了《淮河流域红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利用传统文化促进校园管理文化建设的研究》两项江苏省教育学会重点课题,并以此为契机,发动广大师生投身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2007年暑假,我校举行了“探访雪枫足迹,弘扬铁军精神”的“铁流千里”大型重走抗日路活动,参加活动的师生穿越豫、皖、苏,历时27天,步行1900多华里,全国40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考察队全体队员受到了二炮政委彭小枫上将、省政协主席张连珍同志地亲切接见,此项活动被江苏省文明办评为“七彩的夏日”优秀活动项目。2008年暑假,我校师生又举行了“纪念刘少奇,徒步到延安”的第二届“铁流千里”考察活动,考察队途径六省,历时40天,步行3000多华里,途中编写了《铁流快报》120份。全国50余家媒体争相报道,为刘少奇同志诞辰11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

我校还将铁军精神、雪枫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贯穿于校园设施和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设立了彭雪枫奖学金、刘瑞龙助学金,努力把革命先辈的高尚人格和“铁军精神”传承下去。2008年4月,县委、县政府在我校举行“感知红色家园”未成年人清明系列教育活动启动仪式暨彭雪枫将军塑像揭幕仪式,用我校革命传统教育的典型做法促进了全县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向深层发展。

通过革命传统教育的开展,落实了现实与历史的对接,实现了红色教育的全面渗透,使我校课题研究走进了新天地,“三风”建设达到了新境界,“攻坚克难,敢于争胜”的铁军精神逐步成为我校师生内在的精神气质,提升了学校的美誉度和影响力,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招生工作生源火爆,学校全面工作跃上了新台阶。教育部基教司高中处处长乔玉全同志对我校的革命传统教育成果给予了高度赞誉。

8、达成了以创建促发展的共识

五年来,我们以省四星级高中创建为抓手,以创促建,以创促管,以创促评,以创促改,评创结合,学校的办学方向更加明晰,办学策略得以确立,办学特色得到培育,各项工作呈现出“持续、高位、走强”的发展态势。通过创建,凝聚了人心,振奋了精神,改善了设施,提升了质量,学校“已经成为全市三星级普通高中的领头雁,成为宿迁教育的新品牌”。回顾创建历程,我们有三个方面的体会:

一是只有坚持人本发展,在师生全员参与的前提下,才能为学校的晋星创建提供强大的内在动力。创建工作离不开省、市、县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我们的热情关怀和大力支持,更需要唤醒全校师生员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集体荣誉感。人本发展是学校实现超越、快速崛起的奠基工程。

二是只有坚持校本发展,在积聚办学特色的过程中,才能为学校的内涵提升找到有力的个性支撑。学校发展要立足于本校的生情、师情和校情,要发扬光大自身独特的优质风貌,才会逐步形成本校特有的育人风格和学校特质。校本发展是学校保持竞争优势、持续发展的灵魂工程。

三是只有坚持质本发展,在提高教育质量的奋斗中,才能为学校的品牌塑造浇铸永不褪色的金字招牌。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就不能称之为优质的学校,也不能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学校要牢固树立“以质立校”的意识,把“教书第一、育人第一、质量第一”的观念植根于到每位教师的心灵深处,并贯穿于学校发展的始终。质本发展是学校打造教育丰碑、历久常青的生命工程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五年的创建之路,既是一次希望之旅、发展之旅,也是一次伤痛之旅、奋斗之旅。2007年9月,由于我校新的领导班子刚刚组建,全员创建的氛围尚未形成,加之对刚刚下发的《江苏省普通高中星级评估手册》研读不深,结果,我们未迎来专家组现场验收。

首次申报失利后,我校领导更是痛定思痛,奋起直追,先后组团赴龙岗中学、田家炳中学、伍佑中学、吕叔湘中学、石庄中学等五所晋星成功的学校,学习考察四星级高中的创建经验。市教育局专门在我校举行“全市普通高中星级创建和复评工作推进会”,在肯定我校创建成绩的同时,也组织专家帮助我们查摆问题,对省专家组的评估反馈意见进行了分类剖析:有的是属于自评报告撰写过程中出现的技术性的失误,有的属于漏填和漏报,有的属于存在薄弱环节、有待改进的。根据苏教评估审[2007]40号文的反馈意见和市教育局的指导性建议,我校对创建工作进行深入的自查自纠,把学校自评过程中发现的薄弱环节一同列入整改,保证了评估体系总体要求和量化指标达成数据的全面达标。

目前,学校仍然存在的薄弱环节是:

一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高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是教育教学创新的广度有待进一步拓宽;

三是国际教育交流的深度有待进一步挖掘。

四、整改方案、思路及措施

1、名师队伍建设方面:在丰富省重点中学办学内涵的过程中,我们完成了培育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科的基础性工程。凭借强烈的责任意识、发展意识和团队精神,我校取得了一定的办学成绩。但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呼唤着高层次人才引领下的高水平教育教学活动,在这一方面我校虽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发展态势,但与一些名校相比仍有差距,仍需进一步推进优秀学科建设,造就在省市有较大影响的名师群体,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实验性、示范性功能。我校将继续按照“盘活师资存量,激发教师能量,扩大优师数量,集聚名师总量”的建设思路,从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理论水平、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等方面着手,通过“成长规划、专家引领、科研强师、阅读提升”等措施,着力培养名师群体,努力打造一支“学习型”、“创新型”的优质师资队伍。

2、教育教学创新方面:改革和创新是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无论从迎接新课程改革的挑战,还是在新的平台上谋求新的发展,都需要厘定与之相配套的教育创新制度。我们要进一步彰显公立学校在人才聘用、职称评定、社会福利、养老保障等方面的办学优势,深入贯彻以校长负责制为核心校本发展的理念,努力探索和实践“教育观念创新、管理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创新以及课程结构创新”,继续加速推进我校全方位改革创新的步伐。

3、国际教育交流领域:教育的国际化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落实基础教育“三个面向”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我们既要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继续开展以学科、学术、学者、学生为主体的国际教育交流,又要依托涉外教育管理机构,主动参加国际教育组织活动,不断拓宽国际交流渠道,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派教管人员和骨干教师到境外进修或进行科研合作,积极与境外同类学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

回顾五年来的摸爬滚打,我们深深感到,铸造一所学校的品牌绝非一时、一事、一人之功。我们的使命光荣而神圣,我们的责任任重而道远,我们还将继续前行。

校风:“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1941年6月,中共中央华中局书记、新四军政委刘少奇同志给淮北苏皖边区党委彭雪枫、刘瑞龙、刘子久等领导发来指示电,提出“为了革命需要,为了建设抗日民主根据地而培养铁的干部”要求,淮北边区参议会因此作出了筹建淮北中学的决定。为大量吸收各阶层知识青年投身淮北中学这座革命熔炉,淮北中学从创办时起,就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为榜样,培养优良的校风: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江苏省淮北中学  

教风:“爱生如己,教生如子”

1942年1月10日至15日,在阳景庄淮中驻地召开淮北苏皖边区青年反法西斯大会。彭雪枫师长作了青年修养报告,号召青年学习军事、政治、文化,向现实、向群众学习。会议期间,彭雪枫将军看到淮中以任崇高校长为代表的广大教师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劳动。老师们对革命事业的耿耿忠心、言传身教的模范行动,博得同学们充分尊重和崇敬。指出:边区人民这种解衣衣我、推食食我的伟大精神是最值得感激和赞扬的。淮中老师这种“爱生如己、教生如子”的精神尤其令人敬佩。

江苏省淮北中学

学风;“即知即行,学以致用”

1945年夏,淮北中学举行毕业典礼大会,时任淮北行政公署主任的刘瑞龙同志,给同学们作了一次意味深长的讲话。他祝贺大家胜利地完成了紧张而繁重的学习任务,成了有用之材。他号召淮中同学要以彭雪枫师长为榜样,不管遇到任何风浪,均要立场坚定,对党忠贞,为人民的利益,不怕流血牺牲。他嘱咐同学们走上工作岗位后,要密切联系群众,并赠给大家一首四言诗:即知即行,学以致用。欲求真理,深入群众。

 

江苏省淮北中学

宿迁中学同城推荐

最新宿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