谙达 |
⒈ 熟悉(人情世故):谙达世情。 ⒈ 即 俺答。明 时 鞑靼部 首领,为 元 室之后。 引 清 龙文彬 《明会要·兵四》:“嘉靖 二十九年, 諳达 犯京师。”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则 严世蕃 尝通 日本,仇鸞 尝交 諳达。” ⒉ 满语。意为伙伴、朋友。 引 清 昭槤 《啸亭续录·谙达》:“凡皇子六龄入学时,遴选八旗武员弓马、国语嫻熟者数人,更番入卫,教授皇子骑射,名曰‘諳达’,体制稍杀於师傅,盖古保氏之责。” 《清史稿 |
谙究 |
⒈ 熟悉。 ⒈ 熟悉。 引 《晋书·王隐传》:“隐 以儒素自守,不交势援,博学多闻,受父遗业,西都旧事,多所諳究。” 宋 苏洵 《衡论上·广士》:“少而习法律,长而习狱讼。老姦大豪,畏惮慑伏。吏之情状,变化出入,无不諳究。” 清 薛福成 《保荐使才疏》:“至若通事之流,非不諳究语言,难免沾染洋习。” |
谙尝 |
⒈ 备尝,历经。 ⒈ 备尝,历经。 引 宋 龚鼎臣 《东原录》:“某药性良,某药性毒,某药性寒,某药性热,然药不能自言,而人既諳尝之,乃谓某良毒寒热也。” 《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二年》:“遂致弥年有戍境之劳,继日备渝盟之事,始终反覆,前后諳尝。” |
通谙 |
|
谙行 |
⒈ 懂行。 ⒈ 懂行。 引 陆文夫 《献身》:“你们不谙行,不懂得知识分子的心理。” |
谙分 |
⒈ 知本分,守本分。 ⒈ 知本分,守本分。 引 宋 赵长卿 《蓦山溪·早春》词:“我咱諳分,随有亦随无,不妬富,不憎贫,歌酒閒游戏。” ⒈ 谨守本分。 引 宋·赵长卿〈蓦山溪·晓来雨霁〉词:「我咱谙分,随有亦随无,不妒富,不憎贫,歌酒闲游戏。」 |
谙习 |
⒈ 熟习。 ⒈ 熟习。 引 宋 苏轼 《答赵晦之书》之一:“乃知剖符南徼,贤者处之,固不择远近剧易,矧风土旧諳习,而兵兴多事,适足以发明利器。” 《明史·耿裕传》:“裕 为人坦夷谅直,諳习朝章。” 茅盾 《手的故事》九:“所以兄弟提议,社章上规定,‘凡谙习武术者皆入社,’那就面面俱到了。” ⒈ 熟习。 例 如:「她谙习多国语言,是个不可多得的翻译人才。」 近 谙熟 |
谙熟 |
⒈ 熟悉(某种事物):谙熟地理ㄧ培养谙熟经济管理的人才。 ⒈ 十分熟悉。 引 唐 温庭筠 《自有扈至京师已后朱樱之期》诗:“秦 苑飞禽諳熟早, 杜陵 游客恨来迟。” 元 阳恪 《平蛮记》:“田兴祖 諳熟蛮洞地理山川形势。”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一:“凡边关险塞,敌情缓急,将领贤否,士马强弱,皆已諳熟。” 曹靖华 《飞花集·叹往昔独木桥头徘徊无终期》:“这个中情况, 鲁迅 先生是谙熟的。” |
谙知 |
⒈ 熟悉;熟知。 ⒈ 熟悉;熟知。 引 《北齐书·唐邕传》:“凡是九州军士、四方勇募,强弱多少,番代往还,及器械精粗、粮储虚实,精心勤事,莫不諳知。” 宋 王安石 《谢知江宁府表》:“唯是士风之美,素无犴狱之烦,久寄托于丘坟,粗諳知其閭里。” 《瓯北诗话·诗人佳句》引 元 溥光 诗:“荳苗鹿嚼解乌毒,艾叶雀衔夺燕巢,鸟兽不曾看《本草》,諳知药性是谁教?” |
熟谙 |
|
谙忆 |
⒈ 熟记。 ⒈ 熟记。 引 《宋书·沉攸之传》:“攸之 晚好读书,手不释卷,《史》、《汉》事多所諳忆。” 《南史·王俭传》:“何承天 《礼论》三百卷, 俭 抄为八帙,又别抄条目为十三卷,朝仪旧典, 晋 宋 来施行故事,撰次諳忆,无遗漏者。” |
谙乎 |
⒈ 估计;料想。 ⒈ 估计;料想。 引 克非 《春潮急》七:“李春山 得意是得意,却没谙乎到 李克 把一切早看在了眼里。” |
谙练 |
⒈ 〈书〉熟习;熟练;有经验。 ⒈ 熟习;熟练。 引 《晋书·刁协传》:“协 久在中朝,諳练旧事。” 宋 王栐 《燕翼诒谋录》卷一:“开宝 六年四月癸巳,詔流内銓於前任令、録、判、司、簿、尉,选諳练公事一十五人,补堂后官,三年一替。”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里事·孟次微监州》:“言吏治通达諳练,工激浊扬清之权。” ⒉ 明晓事理,历练老成。 引 清 侯方域 《南省试策》二:“以庸碌为老成,以软熟为諳练,以闒茸为和平。” 清 魏源 |
饱谙 |
⒈ 犹熟知。 ⒈ 犹熟知。 引 《旧唐书·裴度传》:“且陛下左右前后,忠良至多,亦有熟会典章,亦有饱諳师旅,足得任使,何独斯人?” 元 房皞 《戊子》诗:“万事人间已饱諳,一身犹自客天南。” |
饱谙世故 |
⒈ 谓对世态人情有深刻感受或有丰富的处世经验。 ⒈ 谓对世态人情有深刻感受或有丰富的处世经验。 引 宋 楼钥 《吴参议达观斋》诗:“吴侯 晚到东海滨,饱諳世故无戚欣。” |
谙事 |
⒈ 熟悉事理;懂事。 ⒈ 熟悉事理;懂事。 引 《晋书·刑法志》:“故諳事识体者,善权轻重,不以小害大,不以近妨远。” 唐 刘禹锡 《酬乐天咏老见示》:“经事还諳事,閲人如閲川。” 《古今小说·史弘肇龙虎君臣会》:“贵人听得,説道:‘是甚么人?好不諳事!’” 周立波 《盖满爹》:“楠森 年纪轻,不谙事,对父亲更加放肆,也更横一些。” ⒈ 熟悉、明白事理。 引 《晋书·卷三〇·刑法志》:「故谙事识体者,善权轻重,不以小害大, |
通达谙练 |
|
知音谙吕 |
|
谙忽 |
⒈ 熟习与疏忽。 ⒈ 熟习与疏忽。 引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筮仕·发谕单》:“但諭单虽小节,可观本官之諳忽。” |
谙解 |
⒈ 熟悉了解。 ⒈ 熟悉了解。 引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牛相教女》:“堪哀,萱室先摧。嘆妇仪姆训,未曾諳解。” |
洞谙 |
⒈ 通晓;很熟悉。 ⒈ 通晓;很熟悉。 引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二:“汤 尤説礼敦诗,洞諳韜畧。” |
谙悉 |
⒈ 熟知。 ⒈ 熟知。 引 《宋书·王僧绰传》:“元嘉 二十六年,徙尚书吏部郎,参掌大选,亮识流品,諳悉人物,拔才举能,咸得其分。” 宋 范仲淹 《除枢密副使召赴阙陈让第一状》:“伏缘臣等自领经略之任,竭心戎事。其於边上利害,军事情伪,年岁之后,方能諳悉。” 薶照 《人民程度之解释》:“如 孟德斯鳩 之鸿哲,亦谓一国之民,固多庸众,然使畀以选举之权,其智尚足以任,盖其所择者,皆己所諳悉,而耳目闻见之可荧也。” |
谙版 |
⒈ 金人尊大之称。 ⒈ 金 人尊大之称。 引 《金史·百官志一》:“太宗 以諳版勃极烈居守。諳版,尊大之称也。其次曰国论忽鲁勃极烈,国论言贵,忽鲁犹总帅也。” |
谙晓 |
⒈ 熟悉通晓。 ⒈ 熟悉通晓。 引 《陈书·宗元饶传》:“元饶 性公平,善持法,諳晓故事,明练治体。” 《明史·文苑传三·田汝成》:“汝成 博学工古文,尤善叙述。歷官西南,諳晓先朝遗事,撰《炎徼纪闻》。” 严复 《译<天演论>自序》:“欲考一国之文字语言,而能见其理极,非諳晓数国之言语文字者不能也。” |
谙诵 |
⒈ 记诵。 ⒈ 记诵。 引 晋 葛洪 《抱朴子·遐览》:“杂道书卷卷有佳事,但当校其精粗,而择所施行,不事尽諳诵,以妨日月而劳意思耳。” 章炳麟 《秦献记》:“诸侯《史记》与《礼》、《乐》诸经,多载行事法式,不便諳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