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识远见 |
|
识辩 |
|
鉴识 |
⒈ 亦作“鉴识”。 ⒉ 审察辨识的能力。多指识别人才。 ⒈ 亦作“鉴识”。审察辨识的能力。多指识别人才。 引 《三国志·魏志·和洽传》:“洽 同郡 许混 者, 许劭 子也。清醇有鉴识。” 南朝 梁 沉约 《沉文季加侍中诏》:“业宇流正,鑑识超凡。” 《旧唐书·陆贽传》:“得贤有鑑识之名,失实当暗谬之责。” 明 高启 《代送饶参政还省序》:“对宾客则藉其辞令之善,用人物则取其鉴识之精。” ⒈ 明察、识别。 例 如:「这只明朝的陶瓷花瓶 |
意识 |
⒈ 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 英 consciousness; ⒉ 觉察;发现。 例 她不高兴啦,我并没意识到。 英 be conscious of; awake to; realize; ⒈ 识见。 引 汉 王充 《论衡·实知》:“众人阔略,寡所意识,见贤圣之名物,则谓之神。” 《北齐书·文宣帝纪》:“高祖 尝试观诸子意识,各使治乱丝,帝独抽刀斩之,曰:‘乱者须斩。’ 高祖 是之。”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此怪大佳,其意识在綺罗 |
饱识 |
⒈ 充分了解。 ⒈ 充分了解。 引 宋 范成大 《李次山自画两图各题一绝》:“饱识千峯真面目,当年拄笏漫登山。” 清 陈裴之 《香畹楼忆语》:“曾附书尾寄以近词曰:‘年来饱识江湖味,今番怎添凄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
|
识检 |
|
雅识 |
|
蜂识莺猜 |
词语解释 蜂识莺猜 [ fēng shí yīng cāi ] ⒈ 见“蜂迷蝶猜”。 引证解释 ⒈ 见“蜂迷蝶猜”。 |
对面不识 |
词语解释 ⒈ 面对面也不认识。比喻彼此没有缘分。 |
指识 |
|
见精识精 |
⒈ 同“见经识经”。 ⒈ 同“见经识经”。 引 《金瓶梅词话》第十一回:“却被院中婆娘见精识精,看破了八九分。” ⒈ 看得明白、知道得清楚。比喻机灵。 引 《金瓶梅·第一一回》:「原来西门庆有心要梳笼桂姐,故发此言,先索落他唱。却被院中婆娘见精识精,看破了八九分。」 |
不打不成相识 |
⒈ 指经过交手,彼此了解,结交起来就更投合。 ⒈ 没有经过一番冲突争执,则彼此不相认识。亦可指经过争执后,彼此反而更相知、更要好。也作「不打不相识」、「不打不成相与」。 引 《水浒传·第三八回》:「你两个今番却做个至交的弟兄。常言道:『不打不成相识。』」 《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一》:「那吕大见王生为他受屈,王生见吕大为他辩诬,俱各致个不安,互相感激,这教做不打不成相识,以后遂不绝往来。」 |
慧眼识英雄 |
词语解释 ⒈ 慧眼:佛教所说的“五眼”之一,今泛指敏锐的眼力。称赞人善于识别人才。 |
识用 |
|
沈识 |
|
不识时 |
⒈ 犹不识时务。 ⒈ 犹不识时务。 《金瓶梅词话》第十四回:“花子虚 不识时,还使小厮再三邀请。 引 西门庆 一径躲的往院里去了,只回不在家, 花子虚 气的发昏,只是跌脚。” |
识荆 |
|
识穿 |
|
的识 |
⒈ 确切的认识。 ⒈ 确切的认识。 引 宋 张淏 《云谷杂记·兰说》:“又 寇宗奭 《本草衍义》云:‘兰草诸家之説异同,是未曾的识,故无定论。’” |
颖识 |
|
卓识 |
|
陌面不相识 |
⒈ 素昧平生者,不相识的人。 ⒈ 素昧平生者,不相识的人。 引 明 祝允明 《前闻记·蔑面事际》:“今 吴 人呼素昧平生者曰陌面不相识。” |
德意志意识形态 |
词语解释 德意志意识形态(德意志意識形態) [ dé yì zhì yì shí xíng tài ] ⒈ 马克思、恩格斯作于1845-1846年。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熟。 |
觉识 |
⒈ 由一切感觉形成的知觉及思维活动。亦泛指知觉和意识。 ⒈ 由一切感觉形成的知觉及思维活动。亦泛指知觉和意识。 引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双树幻钞上》:“近日禪学之弊,以觉识依通为悟明,以穿凿机缘传授为参学。” 严复 夏曾佑 《国闻报馆附印说部缘起》:“凉血之类,觉识最微,尚未闻有部勒之法,故亦不知其雌雄相待之礼。”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一章:“凡其觉识之所及,不能闭目而御之,掩耳而塞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