旨酒 |
|
高旨 |
⒈ 用为指称对方的意旨的敬词。 ⒈ 用为指称对方的意旨的敬词。 引 晋 卢谌 《赠刘琨》诗:“慷慨遐踪,有愧高旨。” 《晋书·温峤传》:“恐惑者不达高旨,将谓仁公缓於讨贼,此声难追。” 《隋书·杨素传》:“高旨峻笔,有若天临;洪恩大泽,便同海运。” |
特旨 |
|
画旨 |
⒈ 在圣旨上书字判行。 ⒉ 绘画的旨意。 ⒈ 在圣旨上书字判行。 引 《宋史·职官志一》:“﹝中书省﹞皆承制画旨,以授门下省,令宣之,侍郎奉之,舍人行之。” 《宋史·职官志二》:“﹝枢密院﹞面得旨者为録白,批奏得画者为画旨,并留为底。” ⒉ 绘画的旨意。 引 宋 苏辙 《王维吴道子画》诗:“我非画中师,偶亦识画旨。” 《四库全书总目·艺术一·图画见闻志》:“其论製作之理,亦能得画旨,故 马端临 以为看画之纲领。” |
遐旨 |
|
朝旨 |
⒈ 朝廷的旨意。 ⒉ 朝廷的命令。 ⒈ 朝廷的旨意。 引 南朝 梁 任昉 《齐竟陵文宣王行状》:“朝旨以董司岳牧,敷兴邦教。” 《南史·王镇之传》:“有 鲜于文粲 与 晏 子 德元 往来,密探朝旨,告 晏 有异志。” ⒉ 朝廷的命令。 引 宋 俞文豹 《吹剑四录》:“其公试省试考官,则临时委朝士及监司太守举儒医,取朝旨点差,庶几人知习学,不至以庸医杀人。” 清 赵翼 《瓯北诗话·陆放翁年谱》:“自註‘予将赴 僰道,被命东归。’盖史部选 叙州 |
空旨 |
⒈ 佛教语。谓诸法皆空的真谛。 ⒈ 佛教语。谓诸法皆空的真谛。 引 唐 李山甫 《寄卫别驾》诗:“知君超达悟空旨,三径閒行抱素琴。” |
阿谀顺旨 |
|
言微旨远 |
|
旨统 |
|
邃旨 |
|
圣旨 |
|
远旨 |
|
讽旨 |
⒈ 讽喻的旨意。 ⒉ 讽示以旨意。 ⒈ 讽喻的旨意。 引 《后汉书·宦者传·蔡伦》:“伦 初受 竇后 讽旨,诬陷 安帝 祖母 宋贵人。” ⒉ 讽示以旨意。 引 《后汉书·西羌传·滇良》:“至 王莽 辅政,欲燿威德,以怀远为名,乃令译讽旨诸 羌。” |
妙旨 |
|
甘旨肥浓 |
⒈ 泛指佳肴美味。 ⒈ 泛指佳肴美味。 引 南朝 梁 沉约 《述僧中食论》:“扰之大者,其事有三:一则势利荣名,二则妖妍靡曼,三则甘旨肥浓。” 《新唐书·韦縚传》:“今欲以甘旨肥浓皆充於祭,苟踰旧制,其何极焉。” ⒈ 泛指美酒佳肴。 引 南朝梁·沈约〈述僧中食论〉:「扰之大者,其事有三,一则势利荣名,二则妖妍靡曼,三则甘旨肥浓。」 |
调旨 |
⒈ 犹矫旨。 ⒈ 犹矫旨。 引 《明史·杨涟传》:“忠贤 初闻疏,惧甚。其党 王体乾 及 客氏 力为保持,遂令 魏广微 调旨切责 涟。” |
旨畅 |
|
阿旨顺情 |
词语解释 ⒈ 逢迎谄媚,顺从别人意旨。同“阿谀顺旨”。 |
俞旨 |
|
得旨 |
⒈ 得到圣旨。 ⒉ 得其主旨。 ⒈ 得到圣旨。 引 《新五代史·唐臣传·郭崇韬安重诲论》:“宰相有非其见时而事当上决者,与其被旨而有所復请者,则具记事而入,因崇政使闻,得旨则復宣而出之。” ⒉ 得其主旨。 引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中庸第一章》:“程子 此语,大费斡旋,自不如 吕氏 之为得旨。” |
宗旨 |
⒈ 主导思想;主要旨趣。 例 讲说之日,正标宗旨。——《神僧传》 英 aim; purpose; object; what one is making for; ⒈ 佛教的教义。 引 《宋书·夷蛮传》:“唯浮图为教,逷自 龙堆,反经提传,训遐事远,练生莹识,恒俗称难,宗旨缅谢,微言沦隔,拘文蔽道,在末弥扇。” 唐 张乔 《题兴善寺僧道深院》诗:“法本无前业,禪非为后身。院裁他国树,堂展祖师真。甚愿依宗旨,求閒未有因。” 明 高启 《送恩禅师弟子勤归开元寺》诗:“法身已见浮来佛,宗 |
法旨 |
⒈ 神的意旨(迷信)。 ⒈ 佛法的要旨。 引 《魏书·释老志》:“道安 所正经义,与 罗什 译出,符会如一,初无乖舛。於是法旨大著中原。” ⒉ 佛、道、神仙首领的命令。 引 《元代白话碑集录·一二五二年平遥崇圣宫给文碑》:“仍仰本宫道众照依前项 清和 大宗师法旨,在意兴修住持勾当。” 《西游记》第八回:“今领 如来 法旨,上东土寻取经人去。” 《镜花缘》第四五回:“只见 剖龟童儿 手中牵着一个大蚌从海中上来,走到黑面道人跟前, |
称旨 |
⒈ 符合上意。 ⒈ 符合上意。 引 《汉书·孔光传》:“奉使称旨,由是知名。” 《陈书·赵知礼传》:“知礼 为文赡速,每占授军书,下笔便就,率皆称旨。” 《资治通鉴·后晋齐王开运二年》:“战士重伤者,赏不过帛数端,今优人一谈一笑称旨,往往赐束帛、万钱、锦袍、银带,彼战士见之,能不觖望。”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三:“康熙 某年,詔宣 青浦 沉文恪公 荃 入内廷赋诗,称旨,赏貂裘一袭。 沉 绘‘殿廷槖笔’、‘閤门赐貂’二图 |
章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