髫髻 |
|
假髻 |
⒈ 亦作“假紒”。亦作“假结”。 ⒉ 假发所作之髻,供妇女装饰用。古称编,汉以后称假髻。髻、紒、结,古字通。 ⒈ 亦作“假紒”。亦作“假结”。假发所作之髻,供妇女装饰用。古称编, 汉 以后称假髻。髻、紒、结,古字通。 引 《周礼·天官·追师》“掌王后之首服,为副、编次、追、衡、筓” 汉 郑玄 注:“编,编列髮为之,其遗象若之假紒矣。” 《东观汉纪·东平宪王苍传》:“惟王孝友之德,今以 光烈皇后 假髻、帛巾各一,衣一篋遗王 |
长髻 |
⒈ 高的发髻。 ⒈ 高的发髻。 引 清 吴伟业 《海狮》诗:“文身疑蝌篆,长髻学螺旋。” |
髻鬓 |
|
螺髻 |
⒈ 形状像螺壳的发髻。 例 螺髻翘然。 英 spiral-shaped coil in woman's hair do; ⒈ 螺壳状的发髻。 引 晋 崔豹 《古今注·鱼虫》:“童子结髮,亦为螺髻,亦谓其形似螺壳。”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乐府一》:“﹝ 晁补之 《嘲白氏词》﹞困倚妆臺,盈盈正解螺髻,凤釵坠,繚绕金盘玉指, 巫山 一段云委。”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画壁》:“共视拈花人,螺髻翘然,不復垂髻矣。” 吕湛恩 注:“《山堂肆考》:世尊於肉髻中出百宝光。肉髻如青螺,故云螺 |
灵蛇髻 |
⒈ 一种样式新颖、不断变化的发髻。 ⒈ 一种样式新颖、不断变化的发髻。 引 宋 无名氏 《採兰杂志》:“甄后 入 魏 宫,宫庭有緑蛇……每日后梳妆,则盘结一髻形於后前,后异之,因效为髻,巧夺天工。故后髻每日不同,号为灵蛇髻。” 《花月痕》第二一回:“甄后 的灵蛇髻, 魏宫人 的惊鹤髻,愈出愈奇,讲不尽了。” ⒈ 一种古代妇女的发式。相传为魏文帝皇后甄氏所创。其梳法是将头发挽起,束为一股或双股,再盘成如灵蛇般蟠曲扭转的发髻 |
浑骨丫髻 |
⒈ 头上一左一右的两个小圆髻。 ⒈ 头上一左一右的两个小圆髻。 引 《水浒传》第六一回:“李逵 戧几根蓬松黄髮,綰两枚浑骨丫髻。” ⒈ 分梳在头部两边的圆形小髻。 引 《水浒传·第六一回》:「李逵戗几根蓬松黄发,绾两枚浑骨丫髻。」 |
髻鬟 |
|
肉髻 |
|
丫髻 |
|
云髻 |
|
抛家髻 |
|
包髻 |
⒈ 古代用来包发髻的头巾。 ⒈ 古代用来包发髻的头巾。 引 元 关汉卿 《望江亭》第三折:“许他做第二个夫人,包髻、团衫、绣手巾,都是他受用的。” 《金瓶梅词话》第三一回:“书童也不理,只顾紥包髻儿。” ⒈ 古代妇女用来兜髻的头巾。 引 元·关汉卿《望江亭·第三折》:「包髻、团衫、绣手巾,都是他受用的。」 |
毛髻 |
⒈ 方言。即刘海。垂在前额的一溜剪短的头发。 ⒈ 方言。即刘海。垂在前额的一溜剪短的头发。 引 《陕北民歌选·打伙计》:“贵姐 好风流,梳上个麻花头,两边又带白卡卡,又把毛髻留。” |
解散髻 |
⒈ 古代的一种束发形式。 ⒈ 古代的一种束发形式。 引 《南齐书·王俭传》:“﹝ 王俭 ﹞作解散髻,斜插幘簪,朝野慕之,相与放効。” 清 洪亮吉 《解散髻》诗:“一代风流比 谢安,插簪散髻解朝冠。” 自注:“王俭 为国子祭酒,作解散髻斜插簪,尝谓人曰:‘ 江 左风流宰相,惟有 谢安。’意以自比。” 《南史·王俭传》作“解散幘”。亦省作“解散”。 唐 陆龟蒙 《和酒病偶作》:“唯欠白綃笼解散, 洛 生閒咏两三声。” |
魋髻 |
|
髻珠 |
|
三角髻 |
|
坠髻 |
|
顶髻 |
⒈ 头顶的发髻。 ⒈ 头顶的发髻。 引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僧伽罗国》:“此宝乃先王金佛像顶髻宝也,尔从何获,来此鬻卖?” 唐 刘禹锡 《同乐天和微之深春》之十六:“双鬟梳顶髻,两面绣裙花。” 《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九:“次日,小孺人起来,忽然头髮纷披,觉得异样,将手一摸,顶髻俱无,大叫起来。” |
合髻 |
⒈ 唐宋婚俗之一。 ⒈ 唐 宋 婚俗之一。 引 《新五代史·杂传·刘岳》:“初, 郑餘庆 尝採 唐 士庶吉凶书疏之式,杂以当时家人之礼,为《书仪》两卷……其婚礼亲迎,有女坐壻鞍合髻之説,尤为不经。”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刘岳 《书仪》,婚礼有‘女坐壻之马鞍,父母为之合髻’之礼。”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娶妇》:“凡娶媳妇……男左女右,留少头髮,二家出疋段、釵子、木梳、头鬚之类,谓之‘合髻’。” ⒈ 宋元时婚俗中的 |
盘龙髻 |
|
髻凤 |
|
髻螺 |
|
凌云髻 |
⒈ 唐代妇女的一种高耸的发髻。 ⒈ 唐 代妇女的一种高耸的发髻。 引 唐 冯贽 《南部烟花记·桂宫》:“丽华 被素袿裳,梳凌云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