祧祊 |
|
宗祧 |
|
享祧 |
|
二祧 |
⒈ 指古代帝王七庙中两位功德特出而保留不迁的远祖庙。 ⒈ 指古代帝王七庙中两位功德特出而保留不迁的远祖庙。 引 《礼记·祭法》:“远庙为祧,有二祧,享尝乃止。” 孔颖达 疏:“远庙为祧者,远庙谓 文、武 庙也, 文、武 庙在应迁之例,故云远庙也;特为功德而留,故谓为祧。祧之言超也,言其超然上去也。” 《宋史·礼志九》:“翼祖 宣祖 在二祧之位,犹同祖禰之庙,皆月祭之,与亲庙一等,无亲疏远近之杀……请自今二祧神主,杀於亲 |
守祧 |
|
合祧 |
⒈ 合祀于祧庙。祧,祀远祖、始祖之庙。 ⒈ 合祀于祧庙。祧,祀远祖、始祖之庙。 引 《旧唐书·礼仪志五》:“大历 十四年十月, 代宗 神主将祔,礼仪使 颜真卿 以 元皇帝 代数已远,準礼合祧,请迁於西夹室。” |
议祧 |
|
祧续 |
|
不祧 |
⒈ 古代帝王的宗庙分家庙和远祖庙,远祖庙称祧。家庙中的神主,除始祖外,凡辈分远的要依次迁入祧庙中合祭;永不迁移的叫做“不祧”。 ⒈ 古代帝王的宗庙分家庙和远祖庙,远祖庙称祧。家庙中的神主,除始祖外,凡辈分远的要依次迁入祧庙中合祭;永不迁移的叫做“不祧”。 引 唐 元稹 《迁庙议状》:“若以为后代有功有德者,尽为不迁之庙,则 成 康 刑措, 宣王 中兴, 平王 东周 之始王,并无不祧之説,岂非有功有德哉?” 《宋史·礼志九 |
祧迁 |
|
庙祧 |
⒈ 泛指祖庙。 ⒈ 泛指祖庙。 引 《周礼·春官·小宗伯》:“辨庙祧之昭穆。” 汉 张衡 《东京赋》:“蒸蒸之心,感物曾思,躬追养於庙祧,奉蒸尝与禴祠。” 宋 王安石 《覃恩昭宪杜皇后李惠贺皇后淑德尹皇后孙侄等转官制》:“予大祭于庙祧,而哀夫先后之家寖替而不章,乃詔有司博求其世。” |
祧庙 |
|
祧师 |
⒈ 古代教民礼仪之官。 ⒈ 古代教民礼仪之官。 引 汉 贾谊 《新书·辅佐》:“祧师典春,以掌国之众庶,四民之序,以礼义伦理教训人民。” ⒈ 古代教民众礼仪的礼官。 引 汉·贾谊《新书·卷五·辅佐》:「祧师典春,以掌国之众庶,四民之序。」 |
迁祧 |
|
祧绪 |
|
私祧 |
|
不祧之宗 |
词语解释 不祧之宗 [ bù tiāo zhī zōng ] ⒈ 亦作“不祧之祖”。 引证解释 ⒈ 见“不祧之祖”。 |
兼祧 |
⒈ 在封建宗法制度下,一个男子同时继承两家宗祧的习俗。兼祧人不脱离原来家庭的裔系,兼做所继承家庭的嗣子。 ⒈ 在封建宗法制度下,一个男子同时继承两家宗祧的习俗。兼祧人不脱离原来家庭的裔系,兼做所继承家庭的嗣子。 引 《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六回:“不怕等二老归天后再还宗,或是兼祧两姓俱可。” ⒈ 宗法上称一子继承两房。 引 清·俞樾《俞楼杂纂·卷一一·丧服私论》:「道光间议定服制,大宗子兼祧小宗,则为所生父母斩衰三 |
祧主 |
|
双祧 |
|
不祧之祖 |
⒈ 不迁入祧庙的祖先,一般指创业之祖。常用以比喻创立某种事业永远受到尊崇的人。亦作:不祧之宗。 ⒈ 不迁入祧庙的祖先,一般指创业之祖。常用以比喻创立某种事业永远受到尊崇的人。参见“不祧”。 引 清 吴乔 《答万季埜诗问》:“至於 空同,唯以高声大气为 少陵 ; 于鳞,唯以皮毛鲜润为盛 唐,其义本欲振起‘中’‘晚’,而不知全无自己,以病为药也。然在今日,遂为不祧之祖,何也?” 亦作“不祧之宗”。 清 黎庶昌 《<续古文辞类 |
承祧 |
⒈ 承继奉祀祖先的宗庙。 ⒉ 指承继为后嗣。 ⒈ 承继奉祀祖先的宗庙。 引 南朝 梁 沉约 《立太子诏》:“自昔哲后,降及近代,莫不立储树嫡,守器承祧。”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三》:“付尔以承祧之重,励尔以主鬯之勤。” 《封神演义》第一百回:“天潢分派足承祧,继述訏謨更自饶。” ⒉ 指承继为后嗣。 引 李劼人 《天魔舞》第二十章:“黄敬旃 的身体毕竟不及 牛维新 几个同学的好,大概因为是独子,而又承祧了几房,自幼被居孀的母亲过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