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苜蓿峰寄家人

题苜蓿峰寄家人朗读

苜蓿峰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

闺中只是空相忆,不见沙场愁杀人。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1-2]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

《题苜蓿峰寄家人》岑参 古诗翻译及注释

翻译
苜蓿峰边春天又已来临,胡芦河上不由泪下沾巾。
你在闺中只能空作思念,怎知沙场愁极出征之人!

注释
⑴苜蓿(mùxù)峰:玉门关外之山。峰,一作“烽”。
⑵立春:节气名。
⑶胡芦河:说法不一,似指甘肃省西部玉门关外的疏勒河。
⑷闺中:指岑参妻子。
⑸杀:同“煞”,极甚之义。《古诗十九首》:“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题苜蓿峰寄家人》岑参 古诗创作背景

此诗为诗人在安西都护府任职时作,约作于天宝八载(749)。诗人在安西时,曾行役于外,至苜蓿峰,适逢立春,顿起思家念亲之情而作此诗。

《题苜蓿峰寄家人》岑参 古诗赏析

这首诗实际上是写给亲人的一封书信,表达自己的思念,也安慰妻子的思念。

诗的前两句照应题目“题苜蓿峰”从首宿峰写起。春天又来到苜蓿峰、胡芦河上。眼望边地景物,诗人不由泪下沾巾。开始就点出边地、点出季节。“逢”,实则是“又逢”,这就强调了置身边塞已非一日。“苜蓿峰”、“胡芦河”说的都是边地,上下两句以互文句式作反复说明,不仅点明地点,而且它们本身又是异地景物,从而强调了与“家人”相去之远。这一切正是触动诗人感情的契机。“泪沾巾”这一形象性的活动便概括了此时此地诗人的心情。至于“泪沾巾”的原因,则由下两句来具体写。格调是沉重的。

诗的后两句照应题目“寄家人”写自己的思念:妻子在家中是那样思念征人,却只能空然想想而己,她怎会知道沙场之上又是怎样地令人愁肠欲断呢?这里作者没有直接去写自己思念“家人”,却去写“家人”思念自己,而且知道“家人”是在“空思想”。“空”,有徒然之意,即使思念也难以排遣;“空”,又有凭空之意,叫思念也难知沙场征人之苦。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深深理解和怜惜,也就衬托了诗人思念之苦,较之一般写家人亿征人更为深切。诗人之所以“愁”,是由于沙场征战之苦,是由于家人思念之苦,“泪沾巾”的原因在这里也就得到了回答。身为征人的诗人理解“家人”,同时也希望“家人”理解征人,慰藉之意,关切之情,自在其中。

全诗语言朴质自然,感情真挚深切,格调苍凉沉重,先从自己思念“家人”写开去,又从“家人”思念自己写拢来,结构回环,语意深长,很好地传达了诗人愁肠百转的心情。

《题苜蓿峰寄家人》的诗词大意

苜蓿峰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
闺中只是空相忆,不见沙场愁杀人。
* 此部分翻译来自AI,仅供参考

《题苜蓿峰寄家人》的网友点评

诗词推荐

宋代:梅尧臣

年年收稻卖江蟹,二月得从何处来。

满腹红膏肥似髓,贮盘青壳大於杯。

定知有口能嘘沬,休信无心便畏雷。

幸与陆机还往熟,每分吴味不嫌猜。

宋代:司马光

繁华两佳节,邂逅适同时。

雅俗共为乐,风光如有期。

晓烟新里巷,春服满津涯。

已散汉宫烛,仍浮洛水卮。

占花分设席,爱柳就张帷。

华毂争门出,轻帘夹路垂。

三川云锦烂,四座玉山欹。

叠鼓传遥吹,轻桡破直漪。

清谈何衮衮,和气益熙熙。

相见周南俗,当年播逸诗。

宋代:晁说之

风驱云卷一身微,慕侣高高急急飞。

未许高人能远遁,梁王池馆故同归。

宋代:陈普

瓜葛非徒李世民,牵藤引蔓百千身。

周时柱下霜眉客,今作书符呪水人。

宋代:卫宗武

我祖藏北山,昔尝产紫芝。

庵以此得名,且将二百期。

耳闻非目接,至老心犹疑。

一朝地阐灵,枯槁生神奇。

晔晔根干间,挺秀分三枝。

采者不善护,犹惜其一遗。

移置盆盎中,赪黄互相辉。

岂殊子间韶,不图乐至斯。

第嗟鲁获麟,所出非其时。

吾年已如此,斯祥将奚为。

独思避世士,商岭其在兹。